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观察

中国画在德国和瑞典播撒“盎然生机”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25-10-27





  观众在“生机盎然的世界——中国国家画院作品国际交流展”现场参观作品。

  10月初的德国柏林,已经有了深秋的寒意,道路两旁的橡树变幻出缤纷的色彩,人们也裹上了厚厚的外衣。在位于柏林市克林霍夫大街21号的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内,大家正在紧张有序地筹备一场中国画展览:“生机盎然的世界——中国国家画院作品国际交流展”。柏林中国文化中心的工作人员已经提前给当地观众发出邮件,不多时就收到众多预约报名。

  10月9日傍晚,观众陆陆续续来到中心,他们如同步入朋友家一般,轻松而专注地欣赏作品。18点整,中心举办了简单的开幕式,以帮助观众更好了解此次展览的内涵。中国国家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青云,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主任何文波,以及德国美因茨应用科技大学设计学院退休教授哈特穆特·杨从不同角度对展览进行了解读。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资助项目,本次展览由中国国家画院、柏林中国文化中心联合举办。步入展厅,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各具特色,来自中国国家画院55位艺术家的55件作品,向德国观众展现了中华传统艺术的当代生命力。王青云向观众阐释了此次展览的深意,她表示,中国绘画不仅摹写物象之外形,更重在体会其内在的节奏与张力,传递生命的力量,本次展览以“生机盎然的世界”为主题,正是对中国画这一本质特征的生动诠释。她希望这批艺术作品能让德国观众切身感受中国画的魅力,并在两国人民之间架起一座理解与友谊的桥梁。

  “中国画是中华文化千年文脉的承载者,用独特的笔墨语言和深邃的审美意蕴诉说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与艺术智慧。中国国家画院作为美术研究与创作的国家队,会聚了一批杰出的艺术家与学者,致力于推动中国画的发展与国际交流,让世界聆听中国艺术的声音。”何文波向观众解读,“此次展览精选的名家力作既展示了中国画多姿多彩的风貌,也传递出中国艺术家与世界对话的真诚愿望。”

  哈特穆特·杨两年前曾到过中国广西,在那里他首次接触到水墨、毛笔和宣纸,并开始深入了解中国绘画。在他看来,中国画中的散点透视与中国传统哲学紧密相连,中国画的目的不是制造一个通向现实世界的“窗口幻觉”,而是营造一种情境与氛围,让观众得以在画中“游走”和探寻。哈特穆特·杨一直从事电影方面的研究,他坦言中国水墨的多角度透视以及留白给予他很多启发。在中国之行后,哈特穆特·杨认为中德之间应该有更广泛、更持久、更深入的交流,德国人应该实地到中国体验,才能对中国文化有更透彻的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才会更加顺畅。

  为使观众更好地读懂中国画,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研究员王治以敦煌壁画为切入口,讲述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汇,通过深入浅出的学术解读,让观众体会到历史与美学的交织。讲座激起了观众对敦煌壁画的兴趣,他们在讲座结束后,与王治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副所长王跃奎、花鸟画所专职艺术家徐冬青现场联合创作了中国画《春风和煦》。作品以山石、竹子、麻雀为主要意象,通过娴熟的笔触和丰富的层次,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春日景象。在艺术家挥毫泼墨的过程中,现场观众近距离感受到中国画写意传神与写实摹形相济的独特魅力,纷纷拍照记录这难得的文化体验。

  德国观众对中国绘画艺术表现出浓厚兴趣并真挚赞叹。安娜·科特是一位自由艺术家,通过此次展览,她不仅感受到中国艺术家笔墨中流露的自然之美与人文精神,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哲思与审美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从展出作品中,安娜·科特感受到中国画所塑造形象的多样性,以及人与自然之间非常和谐的互动。她认为本次展览让中德两国艺术在交流中互鉴、在共鸣中相融,为促进中德民心相通与文明互鉴注入新的活力。

  米勒夫妇是最早来到柏林中国文化中心的观众,他们逐一欣赏现场展出的作品,并不时交流感受。当他们看到画家在现场创作时,惊讶和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米勒先生看到画家手持软软的毛笔在纸上舞动,动作非常优美洒脱。米勒太太仔细观察画家每一笔带来的变化,她感觉竹子仿佛具有了生命,从笔下不断生长出来。

  米勒夫妇都已80多岁,此前均是大学教授,他们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并五次到访中国。他们曾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骑过骆驼,也被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深深震撼。他们还喜欢中国的绘画和文学,下一个目标是通读《红楼梦》。

  夜幕降临,柏林中国文化中心里暖意融融,大家在欣赏画作的同时,还品尝到中国的美食,欢声笑语中,大家的距离更近了。成立于2008年的柏林中国文化中心,致力于促进中德两国在文化、艺术、教育、旅游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近年来,中心定期举办展览、演出、音乐会、讲座、电影放映及文化沙龙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并开展汉语、舞蹈、太极、古筝、二胡等多样化教学培训项目,很受当地民众欢迎。中心还与柏林市政府、柏林少年宫等多家当地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中德文化交流与互动。

  在柏林的展示互动活动结束后,中国国家画院出访团队马不停蹄地赶到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13日下午,“兰亭雅集——中国国家画院水墨艺术工坊”在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举办。

  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所在地是一座修建于18世纪的古典建筑,毗邻国王花园。2024年12月,中国国家画院曾在这里举办了“国际视野下的中国绘画——中国国家画院作品交流展”,向当地观众展示了当代中国画创作。

  此次交流活动则由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与观众面对面探讨中国绘画艺术特点和表现技法。活动地点设在一个约140平方米的展示空间,也是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最大的展厅。当日17点,现场已经座无虚席,但仍有观众加入进来,中心工作人员不断在展厅加入新的座椅。

  王青云向观众表达了真挚感想,她表示,多次与欧洲交流的热烈场面,使人深深感受到艺术超越语言的力量,此次交流活动能让大家初尝中国绘画的神奇妙用,还能从不同角度展现中国画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驻瑞典大使馆教育文化处二等秘书李宇、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副主任戴卫红也与当地观众一起参加了体验活动。

  王治从瑞典汉学家喜龙仁谈起,简要介绍了中瑞文化交流的概况。接着他图文并茂地讲述了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并进一步向瑞典观众述说了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王跃奎和徐冬青为现场观众讲解了毛笔特点和用笔方法,并教授了简单的中国画技法。

  现场观众听完艺术家的讲述后,迫不及待地拿起画笔,立刻在宣纸上画起来。润湿毛笔、轻蘸颜料、左右落笔,一个小樱桃立刻在画面中显露出来。尽管握笔姿势不一、画画的动作也稍显笨拙,但他们的创作热情非常高涨。在交流互动中,一幅幅生动而充满深情的作品陆续诞生。

  朴列山是斯德哥尔摩大学生物系一年级的学生,他曾经在浙江大学进行过10个月的汉语学习。他用流利的汉语告诉记者,自己喜欢中国书法,因为汉字本身就很美,书写的过程就是一种享受。这是他第一次接触中国画,感觉非常美妙。

  阿里罗·德尔加多·福替巴用非常快的笔触完成了他的独特创作,作为一位抽象派画家,他在画中描绘出心中的东方与西方,并将两者结合起来,表达出自己对和平的美好愿望。他表示,中国画有悠久的传统,同时与当代艺术有着内在的联系,学习中国画给自己的创作带来很多启发。

  侯赛·微赛尔是一位数字艺术工作者,她用毛笔在宣纸上画出一串饱满的葡萄,笔触娴熟而生动。她略带腼腆地说,自己第一眼看到中国绘画就非常喜欢。她曾经尝试在YouTube上自学中国画,但发现笔墨很难掌握,因此她特意请了一位中国画老师教自己。说到学习中国画的感受,她眼睛有些湿润,“中国画的线条非常简洁,却深刻地表达出内心情感,非常具有表现力。我最喜欢虚谷,他的作品让人感受到心灵的力量。”她说。

  在一片欢笑声中,活动接近尾声,人们纷纷举起自己的作品合影留念,并依依不舍地离开中心。自2016年成立以来,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举办了丰富的文化活动和人文对话,向瑞典民众介绍中华优秀文化,得到瑞典观众的喜爱和欢迎,此次中国画创作体验想必也会在瑞典观众心中留下淡香墨迹与无限回味。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