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如何以笔墨诉人生理想?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24-12-08]
宁波12月8日电(林波)“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诗句。
“王安石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值壮年,抱负不凡。”近日,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原副教授魏福明受访时表示,王安石在外放为官的途中,创作了这首千古佳作,“通常而言,京城为官意味着更多机遇,而外放则可能意味着远离皇恩,难再获重用。然而,王安石却以积极的心态展望未来,满怀信心”。
千年之前的王安石很忙,忙着治理县政,也忙着写诗作文。
12月6日至7日,“王安石地方治理主题研讨会”在浙江宁波举行,业内专家学者齐聚,从王安石笔墨中解读其人生理想与抱负。
1047年,27岁的王安石从淮南到鄞县(今宁波)上任,没几天,就开始用脚步丈量民意,游历鄞县全境,进行调查研究,写下《鄞县经游记》。
据鄞州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文博馆员李本侹介绍,在《鄞县经游记》一文中,王安石并未过多着墨于自然风光的描绘,而是将笔触深入到了当地的民情民生之中,其深切关怀与忧虑之情跃然纸上。
作者梳理发现,这篇游记并不长,只有300多字。
“至万灵乡之左界,宿慈福院。”这是王安石从县城出发的第一站。而后,他爬上鸡山,考察“碶工凿石”进度,夜宿广利寺(今阿育王寺);碰到下雨天,难以东行,又在广利寺逗留了两日;从广利寺出发后,他又到访了灵岩、芦江、瑞岩寺等地。
“从王安石的行迹图可以看出,这一趟主要是为了水利。”李本侹表示,“凡东西十有四乡,乡之民毕已受事,而余遂归云”,在12天时间里,他走遍东西十四乡,调查研究,劝导乡民。
在魏福明看来,王安石是一位优秀的县令,在鄞县任职期间,他在兴修水利、贷谷与民、兴学重教、保护民生、刻善救方等方面大有作为。
“宁波的鼓楼曾有一个刻漏,是北宋的铜刻漏。他曾为其写了《新刻漏铭》纪念铭文。”据魏福明介绍,这是王安石的名篇之一,“其政谓何,勿棘勿迟”,这实际上是王安石立志改革的坚定誓言,彰显了他决心以刻漏之精准与勤勉,推动政治革新,不容迟缓,不容阻碍。
然而,王安石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当遭遇挫折和困难时,王安石也能接受道家的无为思想,追求躬耕读书、不求闻达的宁静生活。
例如,《示元度》中他描绘了自己在“锺山”南边建造园囿的情景,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这种独善其身的人生态度,使他在仕途坎坷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在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铮强看来,范仲淹的岳阳楼,韩琦的昼锦堂,欧阳修的醉翁亭,王安石的半山园,都有特定的文学意境。据他介绍,半山园本是金陵城外一片叫白塘的荒地,王安石在此营建园林,以为归老隐居之计,《示元度》中就曾写到“老来厌世语,深卧塞门窦”。
吴铮强眼中的半山园意境,可以用王安石的《马毙》中的“天厩赐驹龙化去,谩容小蹇载闲身”来定格,“所谓落拓,不过如此”。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