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艺术观点

中国画的线型美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5-09-07
  常常听到一些专家说:“他的线条已过关了”,或:“此画线的质量不高”等等。于是我便着意起对中国画线学问的探索。概括起来约有三方面的认识和体会,1是力度美;2是气韵美;3是情感美。
  1、力度美,中国画行笔讲究“逆”字,逆则紧,逆则劲,行笔缺少“逆”就是信笔,中国书画“行笔不可信笔”。信笔是运笔时只用一股顺力,笔自然一滑即过,其线必然轻浮力弱。而运笔用“逆”则是因为运笔过程中笔下暗树抗力,笔锋在纸上无论怎样运动,总有一股相反的力在和它抗争,运笔就会感到涩,不直滑过去。由于增大了笔锋在纸上的磨擦力,就会在运笔时发出如同蚕食桑叶的沙沙声。用逆势涩行法所做线条的边缘仿佛有毛,不那么光滑。这样就会古拙、劲健、力感极强。而信笔作的线边缘光滑,力感自然就弱了。
  谢赫六法中的“骨法用笔”,就是中国画线条重视力量,崇尚阳刚之美的体现。但一味追求“阳刚”,线条必然剑拔弩张,锋芒必露,这又是书画家最忌讳的。须知“独阴不长、独阳不生、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故作线要在动中求静、刚中寓柔,能寄阴柔于阳刚,而不失于阳刚者方为高手。如运笔提按,须按中有提,提中有按,有时看来运笔极重处却须飞提纯上,正因为运笔动作如此,所以即使是千钧之力下去,也会“消除去猛气”绝不会出现全部力量按到纸上,把纸戳通的现象。这就是《易》强调的中正、正中、中道、道中,即“中和之美”。这个原则要贯穿于用笔用墨之始终,什么“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什么“直中求曲、实中求虚、湿中求渴、枯中求腴”,都是在求线中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只有这样所作的线条即使从整体形象中分离出来,单独品位仍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中国画线丰富的哲学内涵,不是西画简单的轮廓线所能比拟的。所以中国画线型的力度美不是蛮力,而是一种阴阳相济的内力美。
  2、气韵美,中国向有“一笔书”和“一笔画”之说。所谓“一笔画”,并非一笔画完一幅画,而是指笔意相贯,一气呵成的意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笔头上沾好墨,第一笔下来后,第二笔紧接着第一笔,第三笔接着第二笔,这样笔笔的气和势都是相联的。总之后面落笔,必须应接前一笔之势而行。应势利导,笔气相随,意气不断。在运笔时,有时“无笔不连”,有时“笔断气连”,有时“迹断势连”,有时“形断意连”。总之要一气贯笔。自始至终,一气呵成。
  要做到“一笔画”的气韵美,关键要“意在笔先”。作者在落笔之前要根据立意对整幅画的笔墨效果有一个大致设想,好象它已浮现在眼前,并对即将开始的笔墨程序要有基本的实施计划,只有意存笔先,才能大胆心细,一气呵成,笔全而气周。
  3、情感美,恽南田说:“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墨者无情,作者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绘画作品是以情动人,如果作者本人在创作时麻木不仁,对将描绘的作品缺乏情感,或对所描绘的事物在笔墨表现上还比较生疏,作画时因笔墨不熟练影响情感的抒发,则中国画线的抒情性就被减弱了。
  中国画家面对大自然的物象并不是简单的再现,而是借自然物象之型,在抒发自己心中的思想情感,所以说中国画里的每一跟线条都浸透着作者的情感。而情感是以节律的形式来体现的。线的节律就是情感的表现。吕凤子先生对这个问题论述的非常清楚。他说:“凡属表示愉快感情的线,无论其状是方、圆、粗、细,其迹是燥、湿、浓、淡,总是一往流利,不作顿挫,转折也不露圭角的。凡属表示不愉快感情的线条,就一往停顿呈现一种艰涩状态,停顿过甚就显得焦灼和忧郁感。有时纵笔如风驰电掣,如兔起鹘落,纵横挥斫,锋芒毕露,就构成表示某种激情或热爱,或绝忿的线条。”只有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他将描绘的事物中真正做到物我合一,画家才能进入解衣磅礴的创作境界,才能使情感在线的运动中得到真实的流露。
  在实际作画中一笔下去,力、气、情皆在其中,难分难辩,中国画家要想使自己的笔墨功力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需要长期的磨练,还要特别注意修炼画外之功,要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洗涤胸襟,增强学识,体验生活,他们的高尚人格,渊博的学识,廊大的情怀必将借助于中国画的线凝固在画面上,而昭示于天下,传之于远久。
  胡强 (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