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杭州严官巷发现南宋御街遗迹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5-02-15











本报讯 为配合杭州市万松岭隧道东接线(严官巷段)的道路建设,杭州市文物考古所于2003年12月—去年8月对严官巷的南北两侧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共计1200余平方米,发现了南宋时期的御街、御街桥堍和桥墩基础、道路、殿址、围墙、河道、石砌水闸设施以及元代石板道路等重要遗迹。严官巷位于杭州市上城区紫阳街道,南距南宋皇城约400米,北距南宋太庙遗址约100米,是一条长不过200、宽约5米的小巷,与白马庙巷、高士坊巷形成十字交叉,东接中山路。

严官巷考古发掘期间因按照遗迹的走向与分布不断扩方,到发掘结束时,形成为分布在严官巷南、北两侧的2个发掘区块。现简要介绍一下南、北两区揭露出的主要遗迹:

北 区

1、南宋御街遗迹:位于严官巷东段北侧,紧靠中山路,其东、南、北三面尚压在地层中,御街为南北走向,与中山路走向完全一致,且大部分压在中山路之下。御街揭露长度为10.2、揭露宽度为7.2米。从发掘情况分析,御街分主道和辅道两部分,主道位于中间,2条辅道在主道东西两侧且与主道相接。揭露出的主道部分宽2.05米,用规格30×8×4厘米的“香糕砖”并列横向错缝侧砌,并在其西侧用规格37×17×7厘米的大砖纵向、横向各侧砌一皮,宽0.45米,作为包边并与西侧辅道间隔。清理出的西侧辅道宽5.15米,其主体可分为南北向并列的3段,每段的路面用规格30×8×4厘米的“香糕砖”纵向错缝侧砌,长度都很接近,均在2米以上。每段的两侧均有一道横向的砖结构包边,该砖结构由中间纵向侧砌的单皮小砖与两侧横向侧砌的1—3皮小砖构成。

2、御街桥堍和桥墩基础遗迹:位于御街遗迹的南端。桥堍基础遗迹从御街主道开始,用规格38×18×7.5厘米的大砖,砌成阶梯状,第一级高15厘米,第二级高35厘米,其下部竖以木桩,尚存12根,直径12厘米,间距20—50厘米。桥墩基础与桥堍相距0.95—1.4米,用长1.2米左右,厚0.15米左右的石条错缝平砌。其下部也竖有木桩,直径12厘米,间距20厘米左右。

3、南宋道路遗迹:与御街垂直相交,东端直接砌筑于御街西侧辅道之上,一直向西延伸,其西部尚压在地层中。此道路遗迹分布于南宋中期与早期2个地层中,揭露长度38、宽度3.1米。用“香糕砖”并列横向错缝侧砌,并用连续纵向侧砌的“香糕砖”两皮作为包边,局部地方用“香糕砖”并列纵向侧砌作间隔。

4、南宋殿址:位于严官巷中段北侧,该遗址由大殿后檐廊、东厢房、天井、过道、边门、排水沟及砖座组成。

①大殿后檐廊遗迹:从已揭露的遗迹,经分析这是一座面宽5间,四周有围廊的建筑。现在仅揭露其后檐廊的东半部分,残存柱础石4块。其中,自东向西第3—4块柱础石板中心点相距3.45米,应是该大殿当心间的面宽;第1—3块柱础石板中心点相距7米,应是该大殿东次间和东尽间的共同面宽。

②过道和边门遗迹:过道位于天井之东,大殿和厢房之间,南北长3.5、东西宽6.95米,用长方砖铺地,其东应是边门遗迹,人们进入边门,通过此过道,可进入大殿。

③东厢房遗迹:位于天井之东,揭露面宽80厘米(其北半部尚压在地层中,该东厢房的面宽和总间数不清),进深长6.25米,有柱础石3块。这是一间分前后间的厢房,用长方砖错缝平砌,与过道分隔。此外在大殿、过道和厢房遗迹的后檐还有一条宽1.4米的后檐廊。

④天井和排水沟遗迹:天井遗迹揭露面南北长3.45、东西宽7米,其西部和北部尚压在地层中,从已揭露部分的天井遗迹看,该天井为泥底,周围砌台阶。下部用条砖错缝平砌,其上用压栏石压筑。
在天井遗迹的南部有一条宽45厘米的水沟,天井东南隅也有一条暗沟,二者交汇后,通过过道底部的暗沟,可将废水向东北排入中河。

⑤砖座遗迹:平面呈长方形,长75、宽57、残高34厘米。现残存有底座、下枭和束腰三部分。底座为青砖铺设的一个平台。下枭上下共3层,有收分结构,用青砖砌筑,其四足均雕刻有花纹。束腰由表面刻有如意头花纹的青砖竖砌。整个砖座做工精致。

南 区

1、元代石板道路遗迹:揭露长度30米,呈东西走向,其两端尚压在地层中。这条道路是用规格长1.15、宽0.5、厚0.12米的石板平铺而成的,石板一侧由人工凿成一排锯齿。石板分南北2列,北列为横向平铺,南列较北列稍高,为纵向平铺,两者相距约0.45—0.5米。由于此石板路下尚压着南宋遗迹,故只保留西侧一段,现存12米。

2、南宋围墙遗迹:走向与元代石板道路相同,其上部已部分破坏,残高仅0.5、揭露部分长32米。墙体筑于河道南驳岸顶部一块块琢磨规整的乳白色太湖石之上,宽1.22米,较太湖石基础内收15厘米,其砌法是用规格为27×17×7厘米的长方形青砖纵横相间,平砌3层,高0.23米,然后再在它的内侧和外侧各砌单皮的长方形青砖,并用泥土填实其间隙。由于受发掘场地的限制,北围墙的两端尚压在地层中。

3、南宋河道遗迹:河道紧靠南宋围墙遗迹的北侧,与围墙平行,揭露部分长度为8.8米。已揭露的河道南侧驳岸主要由红褐色的砂岩石块垒砌而成,驳岸揭露高度1.1米,它的底部外侧是一层经过夯筑的黄土,夯土层用大小接近的河卵石铺底,结构非常特殊。夯土面之上铺不甚规则的块石3—4层,缝隙处垫以碎石,经拼接粘合成为一堵石构墙体。在这堵块石基础的内侧是与之等高的黄色夯土。驳岸顶部的长方形压栏石由一块块琢磨规整的乳白色太湖石平铺而成,做工考究,上压围墙。

4、南宋晚期石砌水闸设施遗迹:位于南宋围墙的北侧,由储水池、水闸和水渠组成。储水池平面为边长3.1米的方形,深3.52米,由长方形的红褐色砂岩条石平砌而成。其底部环绕着一道石砌台阶,池内紧靠南侧台阶处有6根木桩固定。储水池底部有自然泉眼,至今泉水仍汩汩不绝地从地下涌出。水闸位于储水池的东侧,由2块高2.15米的条石竖立而成。条石内侧凿有一道道横竖凹槽,应是当初放置水闸门的结构,闸口宽1.35米。水闸与东西向水渠相连,以调节水量的大小。水渠两壁由条石上下错缝垒砌而成,底部铺设石板,水渠揭露长度为5.1米。储水池的西壁另有东西向水渠一条,用不规则条石错缝砌筑而成,揭露部分长3.95米,沟壁底部残留有护基木桩,沟底铺设石板。储水池北壁也揭露出一条水渠,自南向北延伸,揭露部分长1.05、内宽0.62米,两壁用略呈方形的块石错缝叠砌,渠底用规格28×8×4厘米的条砖纵向并列侧砌。整个水闸设施设计科学,营造考究。


与上述遗迹伴出还有大量南宋至明清时期的瓷器、钱币、铜镜、建筑构件等遗物。瓷器分属于南宋官窑、龙泉窑、越窑、建窑、景德镇窑等窑口。其中的南宋官窑洗、青白瓷粉盒、龙泉窑青瓷香炉等宋代瓷器,釉色晶莹,制作精美。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件南宋龙泉窑青瓷碗非常难得,因为该碗的口沿与腹壁上清晰可见经过修补的痕迹,是我国现今发现年代较早的补碗技术实例。宋代建筑构件包括筒瓦、板瓦、鸱尾等,其中一件莲花纹瓦当形体硕大,直径达23厘米,在南宋临安城考古中尚属首次发现。
本次考古发掘所发现的遗迹,最重要的是发现的保存完好的南宋御街遗迹。御街又称“天街”,南起南宋皇宫北门和宁门外(今万松岭南侧的凤凰山脚路口),经由朝天门(今鼓楼),往北到达今武林门一带,是南宋临安城的中轴线。御街专供皇帝车驾通行,显示封建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南渡初,御街由都水监所属街道司管辖,每逢皇帝通行御街,先由街道司会同东西八作司派兵卒二、三百人修整路面,排除积水。绍兴十年(1140)御街由都水监划归工部管辖。南宋临安城东西向大路大都以御街为中心,向东西两边延伸,沟通临安城诸城门。纵横交错的道路组成以御街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御街的两侧特别是和宁门至朝天门这一段,分布着许多南宋朝廷的重要机构,如中枢机关——三省六部官署、南宋赵氏宗庙——太庙、五府(又称五寺,包括太常寺、宗正寺、大理寺、司农寺、太府寺)以及玉牒所等。《武林旧事》等书记载当时杭州御街两旁商肆林立,诸行百市样样齐全,繁华一时,“无一家不买卖者”。到了明时还有“一代繁华如昨日,御街灯火月纷纷”的诗句。这都体现出御街作为南宋临安城中轴线的重要地位。现在杭州市的中山路走向与御街基本一致,中山路是由南宋御街逐步演变而成的。从南宋王朝一直延续到现在,中山路一直都是杭州最主要的道路,是杭州最繁华的街道。

有关南宋御街的文献记载不多,御街始建于何时尚待考证。对南宋御街描述最为详尽的一段文字,见于《咸淳临安志》卷二十一,其文曰:“御街,自和宁门外至景灵宫前(今武林路凤起路口),为乘舆所经之路,岁久弗治。咸淳七年安抚潜说友奉朝命缮修,内六部桥路口至太庙北,遇大礼别除治外,袤一万三千五百尺有奇。旧铺以石,衡从为幅,三万五千三百有奇,易其阙坏者凡二万。跸道坦平,走毂结轸,若流水行地上,经涂九轨,于是为称。”这段文字,主要是说明修缮从和宁门北至太庙的御街的事,说“旧铺以石,衡从为幅”,但考古发掘所见御街是由砖砌而成的,可能由于其主道被现在中山路所叠压,考古发掘难以大范围拓展,御街的全貌与完整宽度暂无法确定,但根据清理出的供百官和黎民行走的辅道单向就有5.15米宽、且砌筑规整、营建考究,御街之规模可见一斑。

从地理位置结合文献记载来看,这里是御街东侧的盐桥运河(今中河)通往西部南宋中央官署区的支河。盐桥运河南起皇宫和宁门外的登平坊,北通天宗水门,长达十四、五里,是杭城人工开凿的最长、历史最悠久的河。这种河路并行的城市布局正是南宋临安城的最大特点。在中国古代南方城市中,采用河路并行体系的城市有临安城和平江城(苏州),本次发现的南宋御街桥墩、桥堍与河道遗迹正符合这个特点。


另外在其附近的三省六部是南宋朝廷的中枢机关,绍兴二十七年(1157)以皇宫北面的显宁寺为基础扩建而成。由于文献记载过于简略,其具体范围特别是北界的确切位置在学术界一直颇有争议。这次发掘所见的围墙是否为三省六部官署的北墙,亦有待于进一步扩大发掘面积来确定。

南宋临安城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由封闭式的里坊布局转变为开放式的街巷布局的一座典型城市。杭州市委、市政府对这次发现的遗迹、遗物十分重视,不惜巨资决定改变道路走向,减窄路面。为保护出土遗址,对寸土寸金的严官巷南北两侧进行了统一规划,力争在今年扩大考古发掘面积。

(杜正贤 陈 航 李蜀蕾)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