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鸿山越国贵族墓考古硕果累累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5-02-01]
●发掘了长57米的“中”字形越国特大型贵族墓,首次揭示越国贵族墓地的埋葬制度和等级制度●惊现种类齐全的庞大的越国地下乐器库,为深入探索越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和全新的研究方向
鸿山越国贵族墓地位于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鸿山镇东部,这一地区现保存着大小规模的土墩近百座,分布于东西约6、南北约4公里的范围中。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自2003年3月—去年12月,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和锡山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鸿山镇开发区范围内的土墩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本次发掘较完整地揭示了越国贵族墓葬在同一墓地中的分布规律,并将墓葬分为小型、中型、大型和特大型墓,代表了越国贵族的5个等级;7座墓葬共计出土了2000余件随葬器物,其中丘承墩越墓为仅次于浙江绍兴印山越王墓的越国第二大墓,出土的1100余件器物中,绝大多数为精美绝伦的成组成套的青瓷礼器、乐器和玉器,为江浙一带已发掘的越国贵族墓葬中等级最高的随葬器物。
小型墓2座:老坟墩、邹家墩 其中邹家墩,土墩外形为长圆形馒首状,近东西向,长34.5、宽23.5米,墩顶高出周围平地1.5米。墓葬为平地起封,分为3层:第一层为耕土层;第二层为灰褐封土,质密较硬,墓坑中填土与之同;第三层为黄土,内夹灰块土,质稍硬,为堆筑墓坑的堆土。墓葬位于土墩近中部,为四周堆土筑成熟土坑,方向115°,长3.88、宽2.34、深0.35米。随葬器物近50件,主要置于墓坑西部,原始青瓷器有盂、盅、器盖;硬陶器有坛、钵、盅、器盖;夹砂陶器有甑和鼎足;泥质陶器有鼎、罐、盆、器盖、璧、纺轮;玉器有管、环、璜、龙形佩和龟形佩;青铜器有环等。
中型墓2座:曹家坟、杜家坟 其中曹家坟,土墩外形为长方形覆斗状,保存完好,土墩近东西向,长35、宽26.9米,高出周围平地2.9米。墓葬为平地起封,分为3层:第一层为耕土层;第二层为墓葬封土,灰褐色,质密较硬,墓坑中填土与之同;第三层为黄土,间有灰块土,质稍硬,为堆筑墓坑的堆土。墓葬位于土墩近中部,方向110°,长8.75、宽2.25、深1.95米。随葬品主要置于墓坑西部,近100件,原始青瓷器有器盖;硬陶器有坛、碗、盅、器盖、纺轮;泥质陶器有盆、羊角形器、璧;玉器有璧等。
大型墓2座:万家坟、老虎墩 其中万家坟,长方形覆斗状土墩,近东西向,长47.4、宽38.8米,高出周围平地3.8米。墓葬为平地起封,分为2层:第一层为耕土层;第二层为黄褐土封土,质密较硬,直接覆盖墓葬随葬品。墓葬位于土墩近中部,直接在表土上铺垫木料而构筑,垫木先纵铺3条东西向垫木,在垫木上再南北向横铺60余根稍有加工的木料,长16.68、宽5.07米,方向107°。该墓在封土完成后通过人工挖洞在墓葬上方对封土进行焚烧,使墓室上方形成了3米厚的红烧土。随葬器物500余件,主要置于墓葬的东部和西部,釉陶器有圆炉盘和铃形器;硬陶乐器有于、丁宁、句、钮、甬钟、磬、铃形器和座等,硬陶礼器有盉、盘、三足盘、炙炉等,生活用品有坛、罐、碗、钵、器盖等;泥质陶器有鼎、盆、璧、羊角形器、纺轮等。
特大型墓1座:丘承墩 土墩外形为长方形覆斗状,近东西向,原封土长68.2、宽40.6米,从墓底计高3.95米。墓葬位于土墩近中部,竖穴深坑,方向110°,平面为“中”字形,通长57米,分为墓道、主室、后室3部分,主室还用木板隔成南北侧室。墓道长21.2、宽3.65米;主室长23.6、宽6.3米;后室长11.9、宽3.2、深3米;墓道南壁近底部有长圆形壁龛,底部稍深于墓道,龛长3.4、宽0.9、高0.5米;墓道和后室的前后还有排水沟。该墓早年被盗,主室、后室、壁龛均受扰动。随葬器物1100余件,玉器约40件,其中葬玉有覆面和带钩,佩玉有龙形佩、双龙佩、龙凤佩、龙首珩、璧形佩、龙形、环、瑗、鸱形管、管和动物造型的凤鸟、奔兔等,以及琉璃珠、管和枭形饰等,剑饰有格和首,此外还有玉削、玉等;青瓷器中,乐器100余件,有三足缶、于、丁宁、钮铎、句、钮、甬钟、磬、铃形器、座等,其中缶、铎、座为首次发现的越国乐器;礼器200余件,有盖鼎、鼎、盖豆、盒、壶、扁腹壶、盉、盘、三足盘、、鉴、盆、甑、炉盘、温酒器、虎子、璧、羊角形器等,生活用品有杯、盘、碗、盅、筒形钵、碟、器盖等;硬陶器有鼎、坛、罐、器盖等;泥质陶器有盆、璧、羊角形器、纺轮等;另有4件琉璃釉盘蛇玲珑球形器。青瓷乐器主要出于壁龛中,玉器和青瓷重器主要出于主室东部,羊角形器和璧主要出于主室中部,而绝大多数随葬品集中出于后室。
丘承墩出土的众多精美器物尤其是许多高等级青瓷礼器、乐器和玉器的首次发现和确认,并以蛇为主要装饰而构成的独特风格,展示了越国最高等级随葬品的风采。
玉带钩长5.8、宽3.6、厚1厘米,青白玉、局部受黄褐色沁,正面4条长蛇,蛇身饰细鳞纹,穿过中心的圆环并盘绕四周,钩作蛇首状,饰鳞形纹和线纹,间以谷纹和斜方格纹,背面光洁,有一圆扣。整个器物应用了圆雕、透雕、高浮雕、浅浮雕、微雕、阴刻、减地等各种工艺,带钩未见使用痕迹,为罕见的越国贵族葬玉。
玉覆面长7.8、宽5.8、厚0.2厘米,青白玉,大部分白化,夹有花斑,整体长圆形,两耳略外凸,各有2穿,正面以条带分为4区,各雕一浅浮雕龙纹,周边间以云纹、斜线纹和细方格纹,背面光洁内弧,雕刻手法有减地、浅浮雕、阴刻、钻孔等。龙纹玉覆面标明墓主的身份与诸侯相当或略低于诸侯。琉璃釉盘蛇玲珑球形器,底径6.5、高6.3厘米,泥质陶,低温琉璃釉,以8条蛇盘成圆圈状,一蛇口衔另一蛇尾部而组成玲珑球形,并以点状的蓝色琉璃釉绘成蛇头和蛇身的纹饰。玲珑球是首次发现的最高规格的越国随葬器物,其用途当为象征王权或神权的神器。
青瓷三足缶3件,与其他乐器同出土于壁龛中,为首次确认的乐器,亦证明渑池会上蔺相如请秦王为赵王击缶,确有此类乐器。口径40、通高24.2厘米,缶作深腹盆形,内外施青黄色釉,口沿和上腹部饰细蟠虺纹,两兽首状宽耳,另两侧有一对称的蜥蜴匍匐在口沿,蜥蜴的两前肢攀在沿上,而口衔缶沿,造型夸张生动。
青瓷座也是首次发现的越国青瓷乐器,因同时出土4件,并与钟、、铎、于、丁宁、句共出,故将其定为座。孔径9、座底径41、通高18厘米,座身为覆钵形,中有管状插孔,施青色釉,座以数道凸弦纹分隔,饰蟠虺纹,下部有4个衔环的铺首,上部有6条堆塑的蛇,蛇身饰鳞纹,弯曲作游动状,头向上昂,两尾相交。
青瓷温酒器2件,亦为首次发现的越国礼器,盘口径31.8、通高9.5厘米,温酒器口径26.4、通高9.5厘米,施青色釉,下为承盘,三蹄足,四兽首附耳,口及盘的上部饰蟠虺纹,内可置炭;温酒器下有三足,置盘内,侧面有4个铺首衔环,上饰蟠虺纹及13个圆孔,内可盛水,上可置酒杯温酒。
鸿山越国贵族墓地的5个等级 根据墓葬的封土规模、墓葬结构和随葬器物的种类、质地、组合关系,7座墓葬可以分为5个等级:
第一级别为丘承墩,该墓封土为长方形覆斗状,规模宏大,且为墓地中唯一的深坑墓,墓坑平面为“中”字形,并有壁龛;随葬器物中青瓷礼器数量众多,气势恢弘,器类齐全;青瓷乐器既有中原式的钮、甬钟、磬,亦有越式的于、丁宁、铎、句、铃形器、座,还有以往从未确认的缶,乐器的数量和品类可与曾侯乙墓相媲美;玉器中,既有葬玉、剑饰,亦有佩玉,而成双成对的龙形佩、双龙佩、龙凤佩、龙首珩、龙形等组成的佩玉,当为春秋战国时期最高等级的佩饰;此外还随葬琉璃釉盘蛇玲珑球形器等象征特殊意义的器物;第二级别为老虎墩,该墓封土亦规模宏大,且为长方形覆斗状,埋葬方式为平地铺木,随葬器物中除生活用品外,还包括成组的原始青瓷乐器和硬陶礼器、乐器;第三级别为万家坟,与老虎墩的封土规模和平地铺木的葬制相同,然随葬品中仅有成组的硬陶礼器、乐器而不见原始青瓷乐器;第四级别为曹家坟、杜家坟;第五级别为老坟墩、邹家墩。这4座墓葬均无成组乐器随葬,从封土规模和墓葬大小看,曹家坟和杜家坟均为长方形覆斗状封土,老坟墩和邹家墩则为长圆形馒首状封土;曹家坟和杜家坟的墓葬也大于老坟墩和邹家墩,随葬器物的数量约为老坟墩和邹家墩的一倍,然中型墓和小型墓在随葬器物的丰富程度上则差别不太明显。
鸿山贵族墓葬的特征与价值 鸿山贵族墓葬的特征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长方形覆斗状或长圆形封土;2、除特大型墓葬为深坑墓外,皆为平地起封;3、除特大型墓葬为“中”字形外,其余皆为长条形墓葬,大型的还有垫木或分室用的木板等用于构筑墓室;4、随葬器物主要为原始青瓷器和硬陶器;5、特大型墓葬的随葬品中有组玉;6、随葬器物中常见原始青瓷或硬陶的句、于、丁宁、铎、羊角器、璧、铃形器以及越式鼎、筒形钵、盅、器盖等;7、高等级的器物纹样中常见蛇。这些特征中多为越国墓葬独有,其中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的质地、器形、器类与浙江绍兴印山越王墓、以及安吉、海盐、长兴等地的越国贵族墓葬相同,尤其明显的是均随葬陶、瓷礼器和乐器,如于、丁宁、句、钟、甬钟、磬、铃形器、缶、座、羊角器、璧以及越式鼎、筒形钵、盅、器盖等;而以蛇为器物纹样也是越人图腾崇拜的体现。可见鸿山贵族墓地与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的越墓相同,具有明显的越国特征。根据墓葬的规模、形制和在墓地中的位置,以及随葬器物的数量、种类和等级推测,鸿山贵族墓地中丘承墩墓主的等级应为仅次于越王的越国大夫,此墓主室和后室总长仅次于绍兴印山越王墓,远高于其他中小型越国贵族墓,而出土的随葬器物则是目前已发掘的越国墓葬中等级最高、质地最好且器类最为齐全的。
鸿山越国贵族墓地7座墓葬的随葬品中,皆有完全相同器物,如坛、钵、碗、盅、器盖等,其年代应相同;而大型或中型墓葬中则有造型相同的钟、、磬、铃形器、璧、羊角形器等,其年代亦应相同;而从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基本生活用品的形态、仅见麻布纹和米字纹等纹饰以及器物的组合关系,根据长江下游土墩墓的分期,其年代应为战国早期;出土玉器中,尽管有少量纹饰保留春秋晚期特征,而绝大多数玉器的造型和纹饰都呈现战国早期的特征。因此鸿山越国贵族墓地的年代可定为战国早期,即越国最强盛的越王勾践时期。
鸿山越国贵族墓地中,丘承墩位于墓地的西北角,而其他大、中、小型墓葬则围绕在丘承墩的东南呈扇形分布,墓葬与墓葬之间既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又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差别,是本次考古发掘最重要的收获之一;丘承墩墓为目前仅次于绍兴印山越王墓的越国第二大墓,而丘承墩出土的大批精美绝伦成套成组的玉器、青瓷礼器和乐器,应为迄今为止江浙一带所发现的最高等级的越国随葬器物,也同样是本次考古发掘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其墓地的完整性和礼器、乐器组合的完整性,尤其是越国的礼乐文化中将中原系统和谐地融入越系统中,为越国史的研究和解决一系列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术课题提供了一批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对于越文化乃至百越民族史的研究和越国考古学的研究将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文物报)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