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印章争奇斗绝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5-01-24]
今年首次专场鉴赏活动中,“石如宝”和“名人印”出尽风头
在西南师范大学张一农教授的支持下,本报今年首次藏品专场鉴赏活动于15日如期举行。30余位读者收藏的篆刻印章藏品不乏精品。
子母印很有格调
读者江女士带来的是一套民国时期的子母印。
这套子母印金属材质,由小至大,一层套一层,有5层之多,最内层的印章为六面印,外层为5面。印章字体以篆书为主,有朱文和白文两种。张教授认为,这是一套民国文人的闲章,篆刻技艺一般,但子母印这种形式比较有趣,包括“热肠冷面,傲骨平心”、“松竹风姿鹤性情,不羡王侯知姓名”等篆刻文字显示出印章主人的性情。
据介绍,中国古代除玉玺、官印、私印等之外,还有一种吉语印。东汉以前主要以训
诫、祝颂的字句为主。明清以后,盛行以诗词、成语、座右铭等诗文制印。
石如宝令人称奇
读者冯先生展示的这方寿山石,篆刻一般,而张教授却赞叹不已,认为的确是块老寿山石。印石壁面是一幅非常精美的《菊花图》,这被称为薄意。印章盒子上题有“石如宝”三字。张教授称,这块印章仅印材就值3000元。
寿山石按石质品质可分为田坑、水坑、山坑三类。田坑,即田石,其石质湿润、细腻、密实、透明度高,并有网状或水流状纹理。颜色黄者称为田黄,其体质透明,价格比黄金还贵。水坑是寿山石中的“冻”、“晶”的产地。山坑,其品种数量很多,现市场上所见的寿山石多是山坑石。田坑和水坑石料由于数量少而弥足珍贵,价格一般在几百元至几千元一方,最上乘的几万元一方。
名人印印材最贵
读者雷先生展示的是一匣辛亥革命元老刘成禹的私印。
这匣印章有6枚,刻印者不一,有李星源、钱芝等人之作。张教授称,这6方印的作者非大名家,篆刻水平一般,但这匣印章的收藏价值首先在于它是历史名人的遗物,其次是它的印材十分了得。张教授介绍说,其中一块约2厘米高,1厘米宽,6、7毫米厚的印石是真正的田黄石。
田黄石产于福建福州寿山村的田坑,石皮呈微透明,肌理玲珑洞彻,是寿山石中的珍品。由于它有“福”(福建)、“寿”(寿山)、“田”(财富)、“黄”(皇帝专用色)的寓意,且具备细、洁、润、腻、温、凝的印石“六德”,故又称为“帝石”,一直是收藏家梦寐以求的至宝。上乘田黄石在篆刻界有“一两田黄七两黄金”的说法。
6枚印章中,还有一块是寿山石中的芙蓉冻,石质细腻莹润,色泽瑰丽。张教授称,这6枚印章仅印材就值万元以上。
九叠篆尚待辨认
读者张先生带来的是一方明代私印,它最特别的地方是用九叠篆雕刻而成。
九叠篆最大的特点是其笔划折叠均匀,布局呈正方形,填满印面。而折叠多寡,则是根据笔划繁简而定。九叠是形容折叠之多,最多的有十叠以上。九叠篆盛行于宋、元、明,一直延续至今。
这枚九叠篆印,印材为铜质。印纽为直柄,居印背中部,背后有铸造铭文,左为“壬戌造”,右为弘治15年,即1502年。据介绍,九叠篆一般是制官印,而这枚印却是私印。其印面文字极其复杂,最后一字是“宝”,但其它文字尚需仔细辨认。
印章收藏小心赝品
专家认为,虽然目前印章的收藏与投资仍处在初期,升值空间相对较大,但仍需提防赝品。
在本周的鉴赏活动中,就有不少赝品出现。比如有读者把几十元一方的牛油石当成了田黄石,有读者拿来的鸡血石颜色红得极其夸张,显然是假的,还有不少读者拿来了好几枚官印,包括“桓启”、“信平侯印”、“五原车令”等,但张教授说,“桓启”是汉代玉印,现藏湖南省博物馆,而读者拿来的却是铜印,肯定是赝品。
据介绍,目前印章作伪包括印材作伪和款识作伪。
印材作伪,最常见的方法有入土、入油和入火三种:入土深埋,通过水土渗透进去,使原先生涩的石质,逐渐变得浑润;入油是将印材在热油中煎煮,比如有的昌化石比较粗劣,“血块”不够成熟,作假者就把它用油炸一下,使里面的血色外露;入火是将印石略加温度炙烤,使之出现少许龟裂,然后浸泡于掺有颜色浅黑色、紫酱色和深黄色的水或油中。
而款识作伪通常是利用大名家唬人。本周的鉴赏活动中,就出现了署名吴昌硕、祝枝山、张问陶、袁枚等名家的印章,但刀法等有明显的败笔。
专家提醒说,篆刻是一门难学的技艺,它需要篆刻者精通书法、绘画、雕刻工艺等技艺,而且还要对古文字有较深的研究,并非一般人所能及。
来源:重庆晨报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