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的苦恼:没时间写小说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4-07-03]
作为一个著名的作家,没时间写小说却成为冯骥才最大的苦恼。自从他关注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工作以来,每月他会收到此类“救急”信上百封,处理这些事情占掉他大部分时间。
冯骥才说:“民间文化每一个东西看起来都微不足道,一个小剪纸,一个小中国结,一个传统的服装,好像都不重要,但是如果我们民族的服装都没有了,春节我们也不过了,那么民族在哪儿呢,我们民族的特征标识是什么,我们的精神用什么作载体呢?”
在62岁的冯骥才拥挤的工作室里,最多的不是书本和字画,而是各种充满民俗气息的手工艺品。从1994年组织人给天津老城区拍照立传开始,冯骥才便全身心投入到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工作中去,看似不起眼、已遭历史淘汰的的木板年画、剪纸等等,冯骥才都无比珍视,面对上海东方卫视《东方封面———文明守望者》节目主持人方宏进的采访,冯骥才说:“这种遗产特别脆弱。一旦中间的传人没有了,这个文化遗产就断裂了。”
民族的特征标识是什么
冯骥才承认,这些民间文化每一个东西看起来都微不足道,一个小剪纸,一个小中国结,一个传统的服装,好像都不重要,但是如果我们民族的服装都没有了,我们都穿上牛仔了,春节我们也扔掉了,我们也不过春节了,那么民族在哪儿呢,我们民族的特征标识是什么,我们精神用什么作为载体呢?“我们民间创造的这些东西,它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一种特性,我们的理想,还有我们的审美。”
一块年画木版的心痛
冯骥才真正到了原产地,才知道民间文化遗产抢救的重要性。比如,多年以前,他在天津杨柳青镇、木版年画的产地之一,看到那里的农民用年画雕版派两个用场,一个是用来搭建牲口圈,另一个是用来洗衣服,因为板上有棱角。当时冯骥才在村子里看到一块搓衣板,仔细一看非常震惊,是义和团保卫大沽口的内容,那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题材。冯骥才当时想买,农民要价也不高,2元钱就行了。可当时他口袋里才5毛钱。“我说我先给你5毛钱,下次来再给你1元5。可他说什么都不让我拿。我也不是常有机会到那儿出差,过了半年多,我再去那里,结果那块板让他给刨了,做成切菜的案板了。因为洗衣服时间长了,板的棱角已经磨得差不多了。”
每月收到“救急”信百封
作为一个著名的作家,冯骥才坦言,现在自己每年出四本书,但主要是随笔和文化批评,想写而不能写的只是小说。
“因为写小说,要求你将全部的精力都沉浸在小说的特定氛围里,而且所有的人物都得在你的心里面活起来,你才能写。如果说一天有人告诉你,哪里拆房子了,哪个文化快要消亡了,哪个艺人已经没有了,你就写不下去了。”现在每个月,冯骥才都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几百封信,“这些东西每天随时闯进来,把你白天的时间全部切碎了。所以这个事情对我来讲,虽然是一个个人的苦恼,但放在民间文化遗产抢救这么个大盘子上,就变成了中国文化的苦恼。而中国文化的苦恼,只能由我们这一代来承担,如果我们不承担,我们下辈人的苦恼可能更大,因为他们什么都没有得到,或者得到的是有限的。”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