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莲鹤方壶一莲一鹤成“绝唱”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23-08-25




  千年沉睡,百年惊艳。8月25日,李家楼郑公大墓青铜文物出土百年揭碑仪式在河南新郑举行。100年前,正是在这里,百余件青铜礼乐器在埋藏两千多年后重见天日,这其中,一对造型俊逸、灵动的青铜莲鹤方壶尤为引人注目。

  壶盖双层莲瓣舒放,中央一只仙鹤展翅欲飞,青铜莲鹤方壶的名字由此而来。青铜时代自商代开启后,在中国大地上出土的青铜器数量众多,而莲鹤方壶则被誉为“青铜时代的绝唱”,郭沫若赞其为“时代精神之象征”。

  青铜“姊妹壶”惊艳面世

  公开资料显示,1923年8月25日,新郑李家楼乡绅李锐在自家菜园打井时挖出一座古墓,挖得铜器数十件,一座郑国大墓就此重现人间。

  经过专家考证,李家楼大墓是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国君的墓葬,学界称之为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其出土的文物也被称为“新郑彝器”,其中,纹饰繁复、造型灵动的一对“并蒂莲花”姊妹壶——莲鹤方壶惊艳四方。

  专家们认定,莲鹤方壶是春秋时期高超青铜器铸造工艺的代表作。研究发现,器身的仙鹤、双龙耳等部件均采用了当时先进的分铸法,整体则运用了圆雕、浅浮雕、细刻、焊接等多种技法,其构思新颖,设计巧妙,融清新活泼和凝重神秘为一体。

  彼时,出土的莲鹤方壶为一对两件,专家研究认为,其为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河南博物院公开资料显示,两件方壶造型一致,宛如“双胞胎”,重量相同,只是在高度上有细微的差别。

  莲鹤方壶壶身为扁方体,壶颈两侧以附壁回首的龙形怪兽为耳;器身满饰蟠螭纹,腹部四角各攀附一立体小兽,圈足下有两个侧首吐舌的卷尾兽,似乎在倾其全力承托重器;壶盖被铸造成莲花瓣的形状,一双层花瓣向四周张开,一只仙鹤站在花瓣中央,振翅欲飞,造型甚是精巧灵动。

  郭沫若曾解读为,“此鹤初突破上古时代之鸿蒙,正踌躇满志,睥睨一切,践踏传统于其脚下,而欲作更高更远之飞翔”。

  河南省文物局局长任伟在当日揭牌仪式上表示,郑公大墓青铜器承西周凝重敦厚之绪,启春秋战国清丽开放之先,是春秋中期具有代表性的青铜器群。

  “特别是国宝青铜莲鹤方壶,凝聚着中华文化的匠心技艺和艺术成就,是中国青铜器最为优秀的杰作之一。”他认为,莲鹤方壶的发现不仅有利于深入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文化,更成为展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载体,对于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脉具有重要意义。

  从“姊妹分离”到“数字团圆”

  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发现之时,正值中国社会动荡时期,“新郑彝器”的命运注定颠沛流离。河南省文物局局长任伟介绍,“新郑彝器”先是被送到河南古物保存所保管,抗日战争期间,又随河南文物一起被打包西迁,暂存于武汉,最终运往重庆。1949年冬,国民党政府将一部分文物装上飞机运到了中国台湾,包括莲鹤方壶在内的另一部分文物因来不及运走,被留在了重庆。

  现在,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的青铜器分散在河南博物院、故宫博物院、台北历史博物馆等海峡两岸多家文博机构保存。

  如今,一对莲鹤方壶一件藏于故宫博物院,另外一件藏于河南博物院,为该院的九大“镇馆之宝”之一。2006年,“国之重宝——莲鹤方壶特别展”在河南博物院开展,在分离半个多世纪后这对青铜器“双胞胎”得以团聚展出。

  为纪念莲鹤方壶出土100周年,河南博物院采用裸眼3D技术专门制作了一对莲鹤方壶的数字影像,视频中,河南博物院与故宫博物院馆藏的两壶再度“相逢”、并肩而立,历经千年岁月洗礼,风采依旧。该视频在馆内电子显示屏循环播放,吸引着众多观众的目光。

  作为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莲鹤方壶备受观众喜爱的同时也带火了相关文创产品的销售,据该院文创部门统计,与莲鹤方壶相关的文创品类已超过40种、上百款,包括考古盲盒、3D立体拼图等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