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老人的新年祈愿:日子越过越好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2-09-04]
“如果,你看惯了秦淮烟月,朴素的沂蒙风情能让你的心灵多一份沉淀;如果,你愿意打开天窗许愿,在贴满剪纸的窗棂前,你的心情会多一份宁静”。年复一年,剪纸老人孙枫玲以这种平静的心态,在刀光灯影里书写着她的心愿。
今年61岁的孙枫玲原是山东费县电影公司的一名宣传干事,退休后专心于剪纸事业,如今已成为中国剪纸协会会员。
临近春节,记者在费县新庄镇张家坡村采访民间工艺——挂门笺(当地过年的一种习俗,门钱的做法类似剪纸;但“ 门笺”往往是依照事先想好的画面,用小刀将一叠纸镂空,它可以批量生产)时,碰巧遇上了前来这里采风的孙枫玲。孙枫玲告诉记者说,她在5年前到过这个村庄,那时几乎每家每户都生产门签,家里的零花和年货都指望它了。可现在,村里已经有一半以上的人放弃了这项“绝活”,又一项民间工艺就渐渐被遗忘了,孙枫玲多少有点担忧,但心里更多是为老区农民富裕起来而高兴。孙枫玲即兴剪制了一幅“牧羊声里小康年”:在一座宽敞明亮的农家大院里,一群山羊正在追逐嬉闹;两扇大门敞开着,迎接外面充沛的阳光;在门框上方,挂着5张写有“幸福年年来”的“门笺”,而院子里的灶台上,用来制作“门笺” 的沥青垫板被搁置在了一边……
竞逐时代、记录生活,这是孙枫玲创作的理念。在孙枫玲的家里,记者看到了老人在不同年代创作的12本剪纸。从记录孩提生活的《捉蚂蚱》,到刻画战争艰辛的《救命水》,再到反映沂蒙巨变的《批发城》……近千幅作品累计起来,就是一步沂蒙山区发展的编年史。孙枫玲说,小时候学剪纸,那是苦中作乐;现在日子好过了,就成了“大家乐”了。
每年的新春是孙枫玲最忙的季节。来自各地剪纸协会和求教者的祝福卡片堆满了箱子,数量堪与她的作品媲美;来自各地报纸、电台的采访来了一拨又一拨,孙枫玲都幸福地忙碌着。她希望用刀和纸来记录历史风情,传递一个民间艺人的新年祝愿与祈盼。(完)
摘自:中国工艺品信息网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