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古代沉船开展首次深海考古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23-05-21]
三亚5月21日电 (记者 应妮 关向东 符宇群)国家文物局21日在海南三亚发布深海考古工作取得的重大进展。2022年10月,在我国南海西北陆坡约1500米深度海域发现两处古代沉船。5月20日已在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核心堆积区西南角,设置布放了沉船水下永久测绘基点,正式开启考古调查工作。
深海重大考古发现已布放水下永久测绘基点
在21日的发布会上,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司长闫亚林介绍,2018年1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共同设立了“深海考古联合实验室”,当年4月在西沙北礁海域首次实施了深海考古调查。
同年10月,在我国南海西北陆坡约1500米深度海域发现两处古代沉船。其中一处遗物以瓷器为主,推测文物数量超过十万件,根据出水文物初步判断为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定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另一处以大量原木为主,初步研判是从海外装载货物驶往中国的古代沉船,时代约为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定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二号沉船。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将严格按照水下考古工作规程,用一年左右时间,分三个阶段实施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古代沉船遗址考古调查工作。考古调查工作结束后,将科学评估沉船保存状况和技术条件,研究提出下一步考古和遗址保护方案。
闫亚林指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古代沉船保存相对完好,文物数量巨大,时代比较明确,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及艺术价值,不仅是我国深海考古的重大发现,也是世界级重大考古发现。这一重大发现实证了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往来南海的历史事实,对中国海洋史、陶瓷史、海外贸易史、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等都具有突破性的贡献,也充分展示了我国深海科技与水下考古跨界融合、相互促进的美好前景,标志着我国深海考古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
据透露,国家文物局主要负责人5月20日乘坐“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参加了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第一次考古调查,在沉船遗址核心堆积区西南角布放水下永久测绘基点,并进行了初步搜索调查和影像记录,正式启动了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古代沉船遗址的考古调查工作,开启了我国深海考古的新篇章。
亮点何在?首次对深海水下文物开展考古工作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唐炜指出,此次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的考古调查工作,对于中国深海考古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首先,这是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首次运用考古学的理论、技术与方法,严格按照水下考古工作规程要求,借助深潜技术与装备,对位于水下千米级深度的古代沉船遗址开展系统、科学的考古调查、记录与研究工作。
其次,我国以往的水下考古工作,主要是在沿海和岛礁周边开展的。这次调查是首次对深海水下文物开展考古工作,考古发现对于研究晚唐五代以来南海海上航线变迁具有重要意义,填补了我国古代南海离岸航行路线的缺环,完善了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航线的历史链条。
再次,南海西北陆坡两处沉船,一处船货以外销的瓷器为主,一处船货以从海外输入的木材为主。两处沉船年代相近,相距仅十多海里。这是我国首次在同一海域发现出航和回航的古代船只,充分证明了这一航线的重要性和繁盛程度,有助于深入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双向流动。
唐炜表示,此次考古调查工作首次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新装备,在探索水下考古发掘专用技术与装备研发等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比如对深海沉船设置水下永久测绘基点,并使用长基线定位技术进行位置标定,大大提高了水下考古工作和资料记录的精度与准确性。综合使用多种技术手段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考古记录;使用新型柔性机械手、潜载吹沙装置等多项专用技术装备等,这些对水下装备技术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今后何为?三个阶段完成七大任务
作为此次深海考古队领队,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二级研究员宋建忠介绍,此次深海考古队由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三家单位联合组成,成员近30人,包括考古学、文物保护、地球物理探测、海洋地质、海洋生物、机械电子等领域科研人员,分为物探航测、深潜作业、文物保护、测绘记录、摄影摄像、资料汇编6个组,协同作业,共同完成本次调查任务。
现场调查将在一年左右时间内分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5月20日至6月10日左右;第二阶段,计划在8至9月间进行;第三阶段计划在2034年3至4月间进行。每个阶段海上工作时间均为20天左右,大约执行15—20个潜次,总计执行50个潜次左右。
具体工作任务包括七方面:使用“深海勇士”号载人潜器对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进行考古调查,通过水下搜索摸清沉船分布范围,在沉船核心堆积区西南角设立水下永久基点;对两处沉船开展地球物理探测,对探测结果进行综合识读、分析和判断,获取沉船所在海域的海底地形地貌、水文以及沉船的物探扫测图像等数据;在水下搜索和物探扫测的基础上,根据沉船分布范围及扫测获取的物探图像,对一号沉船进行多角度、多种类的影像资料记录,包括整体正射影像、遗物堆积正射影像、重要区域、重要位置、重要文物以及考古过程的影像等;对一号沉船开展三维激光扫描,与光学影像叠加,完成三维扫描及摄影拼接工作,生成一号沉船核心区遗物平面分布图;在完成资料记录的前提下,根据研究需要采集适量文物,初步了解沉船埋藏情况,确认沉船性质和内涵;提取海底底质、海水、微生物、船木、原木等样品进行科学检测分析,对出水文物进行现场保护和实验室保护,对沉船保存状况进行评估,为遗址后续考古和保护提供依据和对策建议;结合深海考古亟须解决的关键技术和难题,开展长基线定位、新型柔性机械手抓提文物、沉积物及样品采集、潜载吹沙装置清理等深海考古技术、装备的研发与应用。
有多少科技与狠活儿?高科技支撑深海考古
对于具有高技术门槛的深海考古,正是由于我国深水技术装备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才使深海考古事业的发展具有了技术支撑,变得现实可行。
从沉船发现伊始,就离不开高科技加持。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科学部副主任陈传绪介绍,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分别是“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去年12月的第499和500潜次发现的,下潜位置的选择是基于前期无人潜水器声学探测发现的海底异常点。采用无人潜水器大范围扫测和载人潜水器水下查证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提高了水下探测的效率和发现的概率,除了这次发现的两处重要沉船,近两年也陆续在中国南海发现了多处文物聚集点和近现代沉船等。
他说,针对两处沉船的深海考古,将利用“探索一号”和“探索二号”科考船,搭载“深海勇士”号4500米级和“奋斗者”号万米载人潜水器,以及“狮子鱼一号” ROV(遥控无人潜水器)等载人无人平台装备,在沉船区开展多种探测、取样和文物提取工作。
针对文物现场观察和文物提取的特殊要求,将利用载人潜水器和ROV,配合使用研发的新型力反馈柔性机械手、潜载吹沙清理装置等,对海底文物进行无损的保护性提取,对被沉积物覆盖的关键文物进行水下清理方便考古学家进行原位观测。同时搭载4K、8K摄像,对水下文物现场进行高清拍摄。
事实上,1500米深度的如此规模的文物原址保护、实时监控以及开发利用,国际上也没有先例可循,陈传绪表示,将在近期利用虚拟浮标进行水面实时监控,同时推进利用着陆器、水下摄录视频直播系统等开展水下原址监控保护,以及论证接入海底观测网等长时原位监控的技术方案。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副局长库卫群指出,该院多家研究所从事海洋领域研究工作,具有多学科交叉特点和建制化优势。建立了由11条科学考察船组成的科考船队,研发了“海斗”“海翼”“海星”等谱系化水下机器人,声、光、电、磁等传感探测和智能无人新技术研发取得重要进展。在国家科技计划和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支持下,正在加快推进深海/深渊原位科学实验站、南海海底科学观测网、冷泉生态系统科学装置等研制建设。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祝学华介绍,经过多年的研发积累,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水下考古所需的技术装备和人才队伍。在平台装备方面,我国已具备谱系化、多功能的装备集群,如“蛟龙”号和“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均具有较强的深海作业能力,实现了低成本高频次常态化和业务化运维。在高精度的潜载探测设备方面,国产声学载荷如测深侧扫、成像声呐等已具备实际应用能力,光学、磁学探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这些技术的突破为我国开展深海考古提供了关键技术装备支撑。
他指出,科技部与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中国科学院、海南省等相关单位合作发力,通过建立跨越多学科多部门的联合力量,充分发挥各方优势,探索形成了“深海考古+深水科技+海域管理”的协同体系。
海南将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出水文物搭建保护研究展示平台
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副厅长宁虹雯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海南将利用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出水文物丰富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藏,在做好保护修复和研究的前提下,尽快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展出,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出水文物搭建保护、研究、展示平台。
海南省作为中国管辖海域面积最大的省份,所发现的水下文化遗产数量居全国之首。宁虹雯介绍,目前海南在辖区范围内的岛屿、礁盘等较浅的水域,共发现水下文化遗存124处,自五代至近现代沉船遗址或遗物点皆有发现。其中在西沙海域有106处,南沙海域6处,海南沿海12处。
宁虹雯称,海南已先后组织开展了“西沙群岛水下文物调查”“南沙群岛水下文化遗产调查”以及“华光礁一号”“珊瑚岛一号”“金银岛一号”“石屿二号”等沉船遗址的调查发掘工作,为海南省增加了丰富珍贵的水下历史文化资料,也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次新发现的2处深海沉船遗址,更是填补了中国古代南海离岸航行路线的缺环,为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航线的研究提供的实物依据。
据了解,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和二号沉船发现以来,海南省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认真落实好属地文物保护责任,确保文物安全,提前谋划文物保护利用,印发《南海海域水下文物安全保护工作方案》,就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和二号沉船的保护作出总体部署,对一号、二号沉船海域的安全巡查、水下文物保护区划定等工作作出具体安排。目前,所发现深海沉船已提取出水的部分文物已移交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进行保护修复。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作为这次深海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调查工作的三家实施单位之一,前期已做了充分准备。”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长辛礼学说,今后一年之内要进行三次现场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目前该馆对于已出水文物的保护、修复、研究和展示已有相关计划,后续将尽快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制定文物保护方案,根据方案逐步实施,尽快让这批已出水文物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与观众相见。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