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艺术观点

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解读大运河文化:“通、游、容”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9-12-08




  杭州12月7日电(记者 奚金燕)7日,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活动在浙江杭州举行。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接受中新网专访时表示,中国大运河是旷世罕见的山河巨构,更是绵延流动的文化宝库,蕴含着“通”“游”“容”文化,需进行更大力度的文化研究和发掘,以文化之力构建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共同体,让中国大运河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中国大运河全长3200公里,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随着《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日前正式印发,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再次成为焦点。

  从历史维度来看,许江认为,大运河已不单单是一条河,更代表了一种制度、一个知识体系和一种生活方式。其开挖、畅通与衰落,折射出不同时期国势的盛衰与消长,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中国社会特殊的运行与发展轨迹。

  从空间地域看来,许江认为,横卧峰壑的万里长城与蜿蜒伸展的大运河,可视作一个跨越山岳的“人”字。长城是雄健的一撇,运河是深重的一捺,一“人”字尽写中华民族的坚韧与刚强,铸炼中国人外御内治的文明力量。

  如其所言,大运河是雕琢大自然的利器,哺养着国家、也孕育着沿岸的城镇。许江说道,杭州、苏州、扬州、淮安、开封、天津、北京这些城的兴衰荣枯与大运河的一脉流水休戚相关,大运河的气韵也深深地侵入这些城市兴建与文化的根脉之上。

  位于大运河最南端的杭州是生动的例证。许江说道,运河织造着杭州湖畔河间的姿态,也织造了杭州人在桥与桥之间穿行的老底子生活。近年来杭州城市发展迅速,林立的高楼之下,老街、小桥、流水让整座城市更添生机、更显气质。

  大运河更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在许江看来,与其他文化相比,运河社会文化有着显著的“运河”特征和开放、沟通、区域的特性。

  首先,其蕴涵着“通”的文化。在许江看来,江河东流,百川归海,唯有京杭大运河,由南向北,穿过长江三角洲,越过黄淮平原,绕过山东丘陵,纵贯整个华北平原,“中国最大的几条河流因大运河得以贯通,沿岸的城市和人民也由此拉近了距离,加强了交流,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

  再者,许江认为,从古至今,在千里大运河上行舟,也延伸出了“游”的文化。“沿着运河,能看到晓风残月的江南美景,也能看到辽阔萧瑟的北国风光,一路风情迥异。”他认为,这种“游”的文化体现在古人山水的诗篇里,也体现在河川延绵的画卷横轴里。

  其次,许江认为,南北贯通的大运河包罗万象,人们在行舟游观之中,视野和心胸也会随之变得宽广,能容万物,正是体现了中华民族“容”的文化。

  “千年积淀下,大运河边的房屋就像是一部建筑类百科全书。如果我们能好好保存下来,留给子孙后代,意义非凡。”许江表示,应加大对大运河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在保护好运河生态的基础上,建设好大运河文化带,擦亮运河文化金名片,让大运河文化这一中国文化符号更好地走向世界。

  据悉,此次活动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国新闻社主办,杭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杭州市运河集团、杭州西湖名胜区管委会、杭州市运河综保委、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承办,艺文中国联盟、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等提供学术支持。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