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文峰:形而至上 抽象精神在当代的多元衍生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9-08-08]
初级审美需求只能满足于眼前的漂亮好看;高级审美需求可以滋养到内心的饱满精神。
今天,当我们面对一件抽象艺术作品的时候,我们该如何评判真伪?仅仅是因为美和好看?还是有意味的形式?还是独特的材料?还是高深的观念?还是看不懂?等等,任何复杂的问题,当我们用最简单的方法提问,我们就想知道答案。
几个世纪以来,古典绘画对文学、宗教、政治过多依赖,发展至极虽“技术完美,但内容空乏”。到照相术发明后,西方古典绘画以往的传统叙事方式(瓦萨里叙事)被逐渐瓦解;而印象派的诞生,也还在自然物象的光影中左右徘徊;蒸汽机科学观推动西方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让理性思维见长的西方艺术家们又一次在思考,绘画艺术存在的本质意义又应该是什么?
从1910年康定斯基第一幅抽象水彩画开始,现代抽象绘画作为一个艺术门类至今也不过109年,无因就无果,我们要想知道答案,就应该对这109年历史中的几个重要阶段有个简要了解,了解抽象艺术生成的时代环境、审美价值、精神本质和发展变化,通过了解这些内在驱动的因果逻辑,从而对抽象艺术精神的本质延续,有更准确的认知。
如果说康定斯基首先开启了对自然外在物象描绘的反叛,让绘画回归绘画,回归自然法则的内在真实,并以宗教般的神秘精神引导,创作出可以当交响乐“聆听”的抽象形式画面;那么蒙德里安也将这一抽离自然本质的艺术过程不断提纯,以至于从自然的一棵树中,逐渐提纯到接近“宇宙本质”的一横(地面)一竖(引力);而马列维奇在俄国十月革命前后,以“白底上的黒方块”、“白底上的白方块”,让抽象绘画纯粹度在最终的白色沉默中,进入到精神至上的升华,这并非只是对传统绘画长久以来统治地位的叙述反判,也是对当时封建专制审美的政治反叛。
抽象的精神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土壤演变中不断丰富,当二战时期希特勒法西斯强行关闭包豪斯学院,试图将现代抽象艺术赶尽杀绝,这恰恰又激发人们通过抽象艺术表达对自由的强烈向往;从此,从二战及包豪斯流亡的艺术家、教授,带着他们的“抽象成果”来到了美国,黑山学院又成美国现代艺术的摇篮,为美国纽约战后取代法国巴黎成为“世界艺术中心”打下坚实基础。美国二战的胜利,也开始推动自身文化话语权的建立,杰克逊·波洛克用泼、撒、点地行动绘画之所以在这个时间点有效,正是因为他迎合了人们对自由的渴望,更符合批评家们关于美国国家精神的构建;同时,马克·罗斯科一再强调,他画的不是色彩,而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并撤销了高级饭店的高额订单,他富有呼吸感的画面,感觉像是走进宗教场所的沉浸与冥想,让人在“色域绘画”的氛围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精神崇高,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在此也走到了顶峰。
但著名批评家格林伯格认为这还不是更加纯粹的抽象,它里面还有“人”,又回到传统绘画,而不是绘画本身,按照他的理论构建,应该是绝对的平面、绝对的媒介。这近乎东方禅宗“物的平等”与“空”的现代艺术理论,反而更加推动了抽象艺术走向了极致、走向极少主义。1964年,巴内特·纽曼的空白画布展出以后,抽象绘画按照格林伯格理论所设定的绝对的、纯粹的目标走到了尽头,也让抽象绘画的理论走向了极点、走向了哲学观念。
抽象艺术在美国的主流地位,也很快被60、70年代来势凶猛的大众流行文化所取代,抽象进入后抽象时代,被批评家宣布的抽象理论的死亡,并不是抽象绘画的死亡,抽象从架上绘画平面,走向立体空间的雕塑、装置。卢齐欧·封塔纳、唐纳德·贾德开拓了极少主义的边界。卢齐欧·封塔纳的几刀划痕让平面画布介于空间雕塑之间;唐纳德·贾德抽象绘画和装置结合,创造出“剧场效应”的艺术物品现场,和众多同时代艺术家的努力,让抽象艺术的边界不断扩展,抽象艺术走下架上,走进当代观念表达;走向东方,与东方自然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日本的物派、韩国的单色绘画等又一次不断丰富抽象艺术的多元国界,抽象艺术的精神营养又在新时期,推动和丰富了全球当代艺术初期的发展,抽象以一种更加多元的方式融入到各个艺术领域。
中国的现代抽象艺术到上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从一开始学习西方抽象的方法,到逐渐开始与中国丰厚的文化资源、方法媒介、个体经验相结合,勤奋好学的中国艺术家,试图丰富探索属于自身文化的抽象艺术。但总有人常说中国早就有抽象,只能说是具有抽象相似外在特征的“意象”,而非是“为艺术而艺术”形式语言独立的现代纯抽象。中国抽象艺术的发展,是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开始的,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抽象一开始不仅仅是现代艺术形式语言的学习与探究,而是与社会主义集体现实主义反对资产阶级个人自由主义的对峙过程。现代抽象艺术在中国近40年的成长,反而是见证了中国社会意识形态不断开放、包容、多元、自由的过程。
对于以上抽象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有个简要了解,我们不禁又要追问,抽象到底是为了什么?什么才是抽象万变不离其宗的精神核心?不难看出有几个关键词贯穿抽象艺术的历史发展:“纯粹、真实、本质、独立、平等、自由、发现、创造”,同时这几个关键词所隐含的抽象精神和先锋性,是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时间、文化空间时才能生效;抽象精神的确立,经历了其发展过程中艺术思想、艺术科学、艺术哲学、艺术宗教、艺术观念,不同阶段的实践与理论拓展,在不断扩充丰富抽象精神的新内涵。“今天之抽象非昨天之抽象,今天之精神非昨天之精神”,可以说,抽象艺术一开始就是不可见形而上哲学的视觉思考物证,它至高无上的价值意义就在于不断发展衍生的抽象精神,只要抽象精神在新的时间、空间、文化、媒介个体中不断丰富提升、不断介入社会当下、不断把握好与大众文化的尺度,抽象就不会陷入形式自娱的漩涡,抽象的精神就会自然更新抽象的生命,创造出新的抽象可能。
但抽象艺术至今还在被人误解、误读,“抽象”这个来自日本翻译Abstract的名词,很容易按照字面意思简单理解为“不像就是抽象”,而不知抽象逻辑中所代表的现代精神价值。抽象艺术最重要的是一种真实,它强调内在本质的真实,而不是外在的。
当抽象绘画停留在视觉表层的形式愉悦与安逸中,仅靠可见感觉,而非未知感想,就如同普通的流行音乐一样,来的快,去的也快。抽象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个界线,其实我们时时刻刻生活在抽象环境中,建筑、音乐、家居、服装设计等等,在我们没有习惯认识一切未知之前,它们就是“抽象”,可很多人又说自己看不懂抽象,因为很多人的审美就像小孩一样,习惯依赖信任我们眼见为实的眼睛,就科学证明,我们眼睛所见的界线是有限的。
抽象艺术来源于对纯粹真理的艺术追求,而非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结果到今天大部分“伪抽象”大行其道,成为大众装饰美化、精英装腔作势、市场装点门面的好产品,这些“伪抽象”有些共同特征,徒有外表形式美,脱离原创抽象生成的历史语境土壤,与艺术史、与文化、与个体、与社会无关,这些看似有抽象外在皮表,但没有内在精神价值的“伪抽象”,充其量也就是形式自娱、视觉享乐的装饰与消遣,它并不是一个活体,更不会唤醒人们心灵顿悟的喜悦与充实。
当下,我们已不需要艺术家再去做装饰的艺术,因为现代工业生产的装饰美化产品到处都是,打开网络,无数选择,快捷方便,精致好看、还很便宜。但无论社会科技多么发达,我们还似乎在那个“技术完美,内容空乏”的年代徘徊,抽象艺术的困境已经不仅是抽象的问题,是精神的问题?是绘画的问题?是艺术的问题?是人的问题?
如何才不是一个“眼睁睁的盲人”,可以鉴别真伪高低,这里不仅是常识性的说明,更是再次提醒:抽象艺术如果只是在视觉享乐的安逸中;在理论死亡的纠缠中,而不是抽象精神在当代多元的新实践中,它就依旧是缺失内容的过时形式,迎合大众、迎合装饰、迎合市场,就会是抽象艺术真正的死亡,而非理论的死亡!如此,不存在什么东方、西方、自我,更不会存在未来。
今天,一个美术馆要做一个有价值意义的抽象艺术展,首先要面对批评家、艺术家、社会公众三个层面的人,美术馆的责任,首先是如何在最广大的社会公众领域正本清源,普及输出抽象艺术基本的知识认知,同时也要敢于提出当下问题所在,逐渐研究引领批评家、艺术家共同构建属于自己的抽象艺术系统。当代无论抽象艺术理论是否过时,在中国,根本上还是刚刚开始,仅停留在“艺术圈”、“精英圈”还不够,因为中国的现代城市文明变革与现代性之路,都躲不过现代性启蒙,抽象艺术的精神理念与现代审美,在公众领域的现代性启蒙上,还远远不够。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