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专家学者聚焦7300年前双墩遗址: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9-05-2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国祥研究员做学术发言

  安徽蚌埠5月26日电 (记者 孙自法)“淮河古代文明研究——蚌埠双墩陶塑人头像与史前雕塑学术研讨会”26日在安徽蚌埠继续展开深入研讨和交流,与会专家学者聚焦距今7300多年的双墩遗址认为,双墩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祭坛遗存,它的发掘和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创造出灿烂淮河古代文化的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祥地之一。

  致力于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国祥研究员表示,西辽河流域与淮河流域属于中国南北不同的史前考古学文化区,文化面貌和生活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阶段表现出鲜明的区域性特征,但两者之间在史前时期存在密切的互动式文化交流关系。

  他当天以“西辽河流域与淮河流域史前人像比较研究”为题做学术发言介绍说,淮河流域的考古材料证明,9000年以来,贾湖、双墩、侯家寨、龙虬庄等先民们在淮河优越的地理自然环境里,创造了灿烂的淮河古代文化。双墩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进一步验证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祥地之一。同时,双墩文化的确立才使得淮河流域的贾湖-双墩-侯家寨-龙虬庄文化体系真正建立起来。

  双墩遗址出土的距今7300年陶塑人头像、距今6000年-5300年安徽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雕人像,具有极高考古价值与艺术价值,是中国史前文化的瑰宝。西辽河流域史前文化发展既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因素,又利用独特地缘优势,广泛吸收来自东北平原、中原腹地诸多文化优势因素,到距今5300-5000年的红山文化晚期晚段,祖先崇拜观念发展成熟,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刘国祥指出,西辽河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密切文化交流,主要体现在鸟形饰、玉及石钺、耳饰、泥塑人像、陶塑人像、玉雕人像、石雕人像、玉环、猪崇拜、龙崇拜、祖先崇拜等诸多方面。他特别以自己领导发掘研究的红山文化敖汉兴隆沟整身陶人与双墩陶塑人头像举例称,两者耳部均有相似的钻孔,应有传承交流上的渊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吉怀研究员认为,双墩遗址迄今没有发现居住的遗迹,初步定位为新石器时代的早期祭坛遗存,是祭天、祭地、祭自然万物的场所。他建议双墩遗址的后续考古发掘研究,要推动钻探和发掘相结合,并进行多学科的交叉研究。

  双墩遗址出土的7300年前刻划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重要起源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队双墩考古项目执行领队张东指出,作为淮河流域史前文化代表的双墩文化早已被学术界广泛认同,其数量庞大、内容丰富的陶器刻划符号是探讨史前文字起源不可回避的重要资料。

  他说,2013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安徽队陆续开展淮河中游史前遗址考古调查和双墩遗址的聚落考古工作,目前已获得诸多双墩聚落的结构信息。通过分析刻划符号的载体,考古人员判断刻划符号的创造者很可能就是双墩聚落内的陶工,他们同时也是早期定居社会中各种技艺与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邓聪向本次研讨会提交书面学术论文称,双墩陶塑人头像为早期实体陶塑,也是迄今已知的人类早期实体陶塑代表,值得深入研究。赤峰敖汉陶塑人像为中空陶塑,到了红山文化阶段,实体与中空陶塑人像两者兼备,其中,空心陶塑人像形制巨大,制作技术上也有了空前的发展。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