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玉又出征,角逐考古“奥斯卡”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9-02-24]
近日,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
评选活动办公室共发出选票220张,收到有效选票177张,广东英德青塘遗址等得票排名前20的项目入围终评。
2018年度重要考古成果众多,竞争激烈,但从票数来看,位列前十的项目得票数均在120票以上,得票第一的项目获得166票,可见专家们在重要考古发现的学术意义上取得了比较统一的认识。
浙江一项新发现——德清中初鸣良渚文化玉器加工作坊遗址群(详见《钱江晚报》1月7日15版),获得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资格。它是迄今为止长江下游地区发现的良渚时期规模最大的制玉作坊群遗址,有别于以往发现的各类各级良渚文化遗址,是首次发现。
十大终评会将于3月27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20个项目将在现场PK。
“2018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揭晓,浙江有一项入围
良渚玉又出征,角逐考古“奥斯卡”
这20位入围者有什么特点?
从地域分布来看,这20项考古发现来自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山西有3项入围,陕西、新疆、辽宁各有2项入围。分布省份较多,地域分布也比较均匀,不论是南北方还是东西部均有项目入围。考古强省继续保持良好势头,边疆省份多点开花,此前新疆已经连续四年有考古项目入围终评,今年更是有两项上榜。
从年代分布来看,史前考古有4项入围,夏商周考古有7项,秦汉考古有3项,唐宋元明考古有5项,近现代考古有1项入围。其中夏商周考古占据了入围项目的1/3,占比最高,延续了去年的强劲势头。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有两项辽金考古项目——辽宁北镇医巫闾山辽代帝陵遗址群和河北张家口太子城金代城址入围。回顾近五年的入围项目,可以看到辽金考古年年都有重要发现入围,主要集中在东三省及内蒙古、北京、河北等地,其中更有三项获评“十大考古”,反映出这些地区辽金考古的工作和研究不断加强和深化以及学界对辽金考古的重视。
从遗址类型来看,依然以居址、墓葬和城址为主。
这次入围的考古发现里,还有两个手工业作坊遗址——浙江德清中初鸣良渚文化玉器加工作坊遗址群就是其一,另一个是河南荥阳官庄遗址两周及汉代手工业作坊遗存。
大遗址考古依然是中国考古的一大特点,如江苏张家港黄泗浦遗址、辽宁北镇医巫闾山辽代帝陵遗址群、重庆合川钓鱼城范家堰南宋衙署遗址、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等项目,都是在大遗址上长期耕耘取得的硕果。
辽宁庄河海域甲午沉舰遗址(经远舰)水下考古调查项目是继荣获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之后,我国水下考古的又一重要成果。
结合今年入围及近年来的评选情况,会发现入围项目绝大部分都是主动性发掘,能看出当前中国考古的主要特点——学术目标与攻坚方向更加明确,多学科合作继续加强,发掘和提炼各遗址科学与文化信息,持续推动考古学研究走向深入。
尤其列入十三五规划的“考古中国”重大课题项目的突破性成果,成为本次评选最大的亮点。如湖北沙洋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陕西延安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山西闻喜酒务头商代墓地、陕西澄城刘家洼东周遗址、辽宁北镇医巫闾山辽代帝陵遗址群以及新疆的两个考古项目等均为“考古中国”——国家文物局“十三五”时期重大考古研究项目。在“考古中国”重大课题的指导思想下,中国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以人类起源、文明起源、国家形成发展这三条主线,从旧石器时代到明清,来构筑考古中国项目的框架。此次入围项目的分布地域和时代所呈现出来的特点,充分反映了这一趋势。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