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安徽歙县拍卖明清古祠堂旧料构件被叫停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7-09-16
8月30日,安徽省黄山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公告,转让原为歙县坑口乡人民政府管理的王氏宗祠。9月8日,拍卖被当地政府叫停。拍卖与叫停背后,则是地方古建筑“入市”困境:财政投入有限,民间养护缺乏动力。
点击进入下一页
  歙县坑口乡阳坑村四安村民组内的王氏宗祠,始于明清时期,徽派砖木结构,三进五开间,现中、后进全部倒塌,前进五凤楼后檐局部倒塌。当地文物局称王氏祠堂属于未列入保护名录的“田野文物”,是国有不可移动文物。
  公开拍卖古祠堂产权
  今年8月30日,歙县坑口乡人民政府在黄山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官方网站,发布《歙县坑口乡阳坑村王氏宗祠部分旧材料及构件资产产权转让交易公告》,公告中称,王氏宗祠坐落于坑口乡阳坑村四安村民组内,属明清建筑,徽派砖木结构,三进五开间。由于年久失修,现中、后进全部倒塌,前进五凤楼后檐局部倒塌,整个祠堂大部分墙体倒塌,剩余的前进墙体也岌岌可危。
  数张祠堂近照,证实了这一宗祠的衰颓现状。坑口乡政府称,“为消除安全隐患”,故转让王氏宗祠地上拆除尚存材料,及未拆除的旧材料及构件资产产权,竞买底价为90840元,每轮加价幅度500元整或其整倍数。坑口乡政府规定,凡依法设立的境内企业法人或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报名参与竞价。
  新京报记者从坑口乡党委书记吴樟寿处获悉,祠堂目前仅剩下一面墙及部分构件,损毁情况严重,公开拍卖,是为“更好地保护”,“政府维护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引入民间力量,对古建筑进行保护。”
  9月8日,黄山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关于终止歙县坑口乡阳坑村王氏宗祠部分旧材料及构件资产产权转让的公告》,对这一拍卖行为予以叫停。
  祠堂属于国有不可移动文物
  新京报记者从歙县文物局获悉,王氏祠堂属于未列入保护名录的“田野文物”,是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管理方为坑口乡政府。此外,《黄山市徽州古建筑保护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已失去承载或装饰功能不能继续使用,但具有收藏价值的国有古建筑构件,由古建筑所在地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保管或收藏”。
  《文物保护法》第十二条规定,“拆除的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中具有收藏价值的壁画、雕塑、建筑构件等,由文物行政部门指定的文物收藏单位收藏”。此外,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由使用人负责修缮、保养,“不得损毁、改建、添建或者拆除不可移动文物”。
  坑口乡政府回应称,此前并不清楚王氏宗祠的国有属性。歙县文物局则表示,今后将会同地方政府对王氏宗祠进行保护。
  古建筑保护专家阮仪三认为,古建筑拍卖不失为一条值得尝试的保护之路,购买者将具有古建主人和保护人的双重身份。在不与《文物保护法》冲突的前提下,应鼓励社会资本对古建筑进行修缮和利用,但必须在政府控制和专家指导下进行。
  ■ 对话
  专注徽州古村落及古建现状调查和保护的摄影师张建平
  “拍卖成功,徽州祠堂会迅速消失”
  55岁的张建平,人生大半辈子都在和徽派古建筑打交道。这名黄山市祁门县的退休教师,拍摄散落于皖南各地的宗祠建筑,至今已经三十年。正是张建平的鼓与呼,导致本次王氏祠堂竞拍被叫停。
  “祠堂是宗族的灵魂,所以要拼命保护”
  新京报:徽州祠堂的现有规模如何?
  张建平:2007年到2011年下半年,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第三次文物普查。黄山市区域内,共有446座祠堂被列入普查名录。实际上,大量的民间祠堂不在此列,比如本次拍卖的王家祠堂和旁边的姜家祠堂,都不在普查名录内。初步统计,老徽州府范围内的祠堂,总数应当不下千座。
  新京报:好像在徽州传统文化中,祠堂的地位很高?
  张建平:徽派建筑有“三绝”,祠堂、牌坊和民居。明清时期,祠堂是宗族内灵魂性的建筑,是宗族管理和活动的场所。在徽州的村庄,最高的建筑就是祠堂,民居是不能超过的。另外,宗族内的传统礼节仪式,包括家族内最重要的修谱,都在祠堂进行。
  新京报:所以祠堂是一个公共空间?
  张建平:过去徽州的祠堂,拥有自己的祠田。村里人没钱读书,或者有鳏寡老人需要赡养,能起到赈济作用。祠堂是宗族的灵魂,所以我们拼命保护,因为这就是历史。
  新京报:怎么看待此次古祠堂被拍卖?
  张建平:这个头不能开,如果拍卖成功,各地都会学着将限于财力、人力等原因,无法进行妥善保护的祠堂建筑进行拍卖,因为这是最懒,也最方便的办法。那样,徽州祠堂会迅速消失。
  新京报:在你看来,保护古建筑应当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张建平:应该按照原始森林的保护原则,大树倒了你别碰,在原地保护。徽州建筑,只有在自己的村落里,才能体现出价值。比如在王家祠堂旁边,有一座姜家祠堂,形制要小一些。因为姜家的祖上是王家的仆人,这里面就包含着社会关系。
  “有意识地留下底片”
  新京报:徽州古祠堂的保护现状怎么样?
  张建平:作为一个村庄的中心,祠堂承载了历史。但是被列入保护单位名录的祠堂,大概只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不到,大多数目前是自生自灭,保护状况很不乐观。
  比如歙县王家祠堂,十年前还是好好的。村里有一个名叫王炳华的老人,出生于1938年,他告诉我,王家祠堂在他八九岁时修过一次,一直到他十二三岁时,还参加过祠堂内举行的祭祀活动。这座祠堂后来变成小学,再之后是茶场。四五年前塌了一部分,后来村里干部把建筑材料卖掉了,换了4000元。这名村干部,本身也是王家的后人。
  新京报:为什么会出现年久失修的情况?
  张建平:一个是从产权角度来说,徽州的祠堂绝大部分属于国有,保养的责任人是各地乡政府,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这次拍卖的发起人是王家祠堂所在地乡政府。另外一个原因是,徽派古建筑都是木结构,过去管理是有规矩的,比如冬季开春之前要翻漏。过去是宗族管理,后来就没有人做翻漏了,木头漏雨很快就会坍塌。
  新京报:当前徽州古建筑保护的困境在哪?
  张建平:一个是体量太大,数量多,维护的经济压力比较大,财政捉襟见肘;第二是宗亲纽带和祭祀文化出现断裂,后人对祖先的建筑不管不问。
  新京报:在保护工作中,政府和民间应该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张建平:在保护资金上,应当有所倾斜,尤其是还在使用的祠堂。只有永远的利用,才能永远的保护,要鼓励传统文化回归,把祠堂作为公共区间来使用。民间要发动后人,共同出资来修复,要务实的考虑这个问题。
  新京报:你为什么会执着于古建保护三十年?
  张建平:我是祁门县的一名退休教师,爱好摄影,早些年是拍风光,当时经济不发达,古村落保护很完整。2000年以后,随着经济发展,但是保护意识没上来,农村开始拆古建筑,一些非常精美的建筑,一夜之间就被拆了,建筑构件路边随处可见,我感到很痛心。作为地区文化的观望者,我有意识地给老徽州留下一些底片。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