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为何没有“透视”?或因其更注重表达情感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7-04-25]
北京4月24日电(上官云)23日下午,第90期北大博雅讲坛在北京举行。学者、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彭锋以“ 吹过西方的‘中国风’”为主题,分享了对中西方艺术、美学等问题的看法。
讲坛开始伊始,彭锋首先提起了去国外博物馆参观的经历。他回忆,当时策展人告诉自己,西方人很长时间看不懂中国绘画,所以他的收藏都是从瓷器、青铜器等开始的,“其实我们所看到的西方人对中国的喜爱,大部分是从这些器物开始的,当然还包括丝绸”。
“这本书从传说写起。因为作者休·昂纳是学文学的,但对建筑感兴趣,最后成了作家,所以从故事开始写。当然,从严格意义来说,他也是一个美术史家,主要写美术史。”彭锋重点提到了英国当代著名艺术史家休·昂纳的作品《中国风:遗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国元素》(以下简称《中国风》)。
彭锋介绍,全书从丝绸开始讲起,“书里的‘中国风’,大部分讲的不是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是西方人根据中国的审美趣味,他们自己制作的东西,所以‘中国风’严格意义上是西方美术史的现象”。
“‘中国风’在西方留下最重要或说影响力最大的,除了服装、瓷器、家具等,就是园林了。十八世纪初,欧洲人尤其英国人开始吸收中国园林的因素,造了他们的园林。”彭锋说,《中国风》就详细地描述了“中国风”从一个传说最后变成实物、有哪些重要作品等问题,“它对我们了解西方美术史里面的‘中国风’特别有价值”。
当天,彭锋也回答了为何西方绘画有“透视”手法而中国绘画却没有的问题。他认为,中国壁画里也有透视,只是中国人很早用绘画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情绪,尤其是文人画家,画画目的不是为了再现世界,而是表达心里面的诗情画意,所以开始反“透视”,让艺术家在画面上获得更多的自由,“当然具体原因今天很难说了”。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