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艺术观点

艺术这件事应该谁做主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7-02-05
2007年夏,杨先让撰文《要以我为主》,谈述中国写实主义画家在美国的现状,兼论中美两国的绘画传统,文末总结:“艺术要百花齐放,要多元,不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艺术要交流,要吸收他人之长来丰满自己,但是要‘以我为主’。”

  文不长,意深远。身为华人艺术耆宿,杨先让的名望更让文章增了分量。2007年12月,温家宝给杨先让写了封信,就“我为主”做了一番探讨。杨先让文集四卷本近日出版,书名由挚友黄永玉撰写,前三卷分别为《我是岛里人》、《三人行》、《梦底波涛》,侧重讲述人生经历,第四卷就是《我为主》,侧重讲述中美文化交流和美国华裔艺术家的故事。

  杨先让从1980年开始民间考察、梳理中国民间美术,1986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微博)创建“民间美术系”,并撰写《黄河十四走》等民间美术考察报告,在1992年之后定居美国讲学、办展、写作、观察访问。身在美国,穿梭画廊,拜访友人,行走美术馆,自然是书中必不可少的场景。

  近百年来,一直就有“为艺术而艺术”和“为人生而艺术”之辩。前者大概常谓后者不够纯真,后者也常谓前者囿于个体的空间而不够朗阔。杨先让的文章大多写于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似乎更倾向于后者,他推崇的洛克威尔、珂勒惠支等艺术家,都非常关注艺术的公众意义。依我看来,两种并无所谓冲突或彼此之分。就前者而论,艺术家原不必如政治家、经济学家一样,致力于直接干涉人们的行为,他们所生产、所创造的,只要能真正打动人心、呼唤共情,无论是“艺术的艺术”抑或“人生的艺术”,总可以触及到人们的心灵深处。

  杨先让1948年成为徐悲鸿的门生,我曾读过他写的《徐悲鸿——艺术历程与情感世界》节选,此番听他娓娓道来种种缘由,这份书写是隐在朴素文笔背后的动人记忆,我于是明白,为什么徐悲鸿这样的艺术家罕见。因为他们处于一种眼界大开、非常渴求的状态,吸收东西非常快,并且很大胆地应用。艺术不比其他,它要求的天赋其实是一种复杂的构成:知识、才能、感性、直觉、洞察力……这种天赋不单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还要有自由的氛围和开明的空气。

  以杨先让所处之境地,他可以徐缓地、以亲切的风格讲“圈儿里的那些事”,说说“与顾琉琇教授相处的日子”,给叶蕾蕾、徐冰等人的艺术把把脉,谈谈版画家黄荣灿、雕塑家王维力、女油画家金高的创作经历……其实世界上任何一种艺术,都是在局限中发挥自由,而这些艺术家之所以较为成功,就是较准确地找到自己的定位,即使是“戴着镣铐跳舞”,也要力求实现“我做主”。好的艺术追求,不管植根于何时何地,总可以在荆棘中开出花来。

  人生轨迹的改变,让杨先让更加清醒独立,而他一直秉持的仍然是古典的风格。他坚持思考中国艺术向何处去的问题,这实质上也是对艺术家生存方式和精神价值的再思考。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