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上面这组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威廉·奥特莫兰(William Utermohlen)是一位旅居英国的美籍画家,上面的这些图片,全都是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自画像。可以看出,1967年的时候,自画像准确地反映着画家的容貌,而在1995年和之后的几年中,他的画作却变得越来越抽象。比例与透视逐渐崩坏,产生了一种难以捉摸的怪异感,最终甚至已经很难从中辨认出人脸的模样。
在画风变化的背后,有一个令人心碎的缘由:1995年,正是这位画家被确诊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年份。在患病后,他并没有停下手中的画笔,而是选择用画作记录下眼中的自己。作为一种“退行性”的神经病变,阿尔茨海默症不断侵蚀着画家的大脑,也扭曲了他的笔触。
事实上,和奥特莫兰一样,有不少艺术家在晚年罹患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之后,依旧坚持创作。神经病变侵蚀着他们的认知能力,而这些慢慢发生的变化,也在他们的作品中留下了痕迹。直观的对比足以令人感叹,而研究者们还希望从这些特殊的画作中寻找更多信息,找到早期发现疾病的新线索。
疾病如何影响绘画?
最近,在《神经心理学》(Neuropsychology)期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来自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研究者就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如果画作可以看作艺术家认知能力的综合体现,那么,“画风”的变化是否能反过来预测认知能力的变化、甚至用于神经疾病的早期诊断呢?
为了证明这一假设,他们从收集了来自7位大师级人物的2092幅作品。在这7位画家当中,有2位晚年被诊断出阿尔茨海默症(威廉·德·库宁和詹姆斯·布鲁克斯),2位患有帕金森病(萨尔瓦多·达利和诺瓦尔·莫里桑),其他3位则是正常衰老的健康对照(马克·夏加尔、克劳德·莫奈和巴勃罗·毕加索)。研究者希望能够通过分析各位的画风随年龄增长的变化,找到与大脑病变相关的蛛丝马迹。
然而,画家的绘画笔触充满主观色彩,要想用一个定量的方法描述它并不容易。受到前人的启发,研究者们选择了“分形分析”(fractal analysis)的方法。
分形是一种具有“自相似”特征的几何图案。通过计算可以人为生成复杂的分形图案,而自然界也充满了天然的分形:不断分叉的树枝,复杂的雪花,蜿蜒曲折的海岸线……类似分形的结构在画家的作品中同样存在,并且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这些分形图案的“复杂程度”可以用分形维数来进行量化。
抽象表现主义大师波洛克的画作看似杂乱无章,但有研究发现,他的作品中可以找到稳定的分形特征,这个指标还可以用来分辨画作是否真的出自波洛克之手。
研究者们分析了画作分形维数随着时间推移的变化,结果发现,那些自然衰老的画家和患上神经病变的画家表现出了明显不同的变化特征。
两位患上阿尔茨海默症的画家作品的分形维数从40岁起便出现了稳定的下降趋势;两位帕金森病患者画作的分形维数变化则是一个倒U型曲线,在50岁中期到达顶峰,随后下降。而相比之下,没有神经病变的画家作品中的分形特征保持更加稳定:他们的分形维数有上升趋势,这可能体现了细节掌控能力的纯熟,但总体的变化范围并不大。作为“健康对照”的毕加索以风格多变著称,不过分析显示,他作品中的“分形特征”其实也保持稳定。
早期诊断新线索
值得注意的是,阿尔茨海默症和帕金森病都属于典型的“老年病”,发作时期通常在60岁以后,研究涉及的几位画家也都是在晚年才拿到正式的诊断书。而在画作分析中,差异在确诊之前的数十年就已经开始显现。如果这一结果确实可靠的话,它无疑会为学者们提供早期发现神经病变的新线索。
当然,由于样本量较小,研究者暂时无法得到一个肯定的结论。而且,他们还指出,他们分析的画作并不能完全代表画家的认知状态。首先,相当一部分画作属私人收藏,不对公众开放,导致研究者无法从中获取数据;其次,画家经常会亲手毁掉不满意的作品,因此有幸存留下来的画作也会有一定偏向性。
不过研究者们还是希望,他们的点子可以打开新的研究方向,并帮助人们更多了解神经病变带来的早期影响。艺术不仅带给人们美的感受,它也可以成为一扇了解大脑变化的窗口。
一个AI
觉得自己的画也有一种“难以捉摸的怪异感”?别想多了,纯粹是画技不行。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