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曦云:当代艺术的文明底色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6-08-31]
当代艺术的核心是当下,是此时此地(Nowand Here)。有些人认为只要用新媒体、装置、行为艺术等表达方式,就是当代艺术。但它没涉及到当代艺术的核心,就容易流于表面,甚至有些东西表皮上非常华丽,但和当代艺术的实质没什么关系。谈当代艺术还是要谈当代文明,我们用了很多词来谈它,如当代文明、当代文明、现代性……当代艺术的核心就是当代文明,不了解当代文明就不可能谈清楚当代艺术。当代艺术的核心,首先是做艺术的人秉持当代文明的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表达对此时此地问题的体验与思考。
中国当代艺术,我认为是“当代文明+中国现实+艺术表达”。把当代文明追溯到原始的出发点,它的核心是求真。当代文明就是在求真的基础上求自由,以此为动力,反抗一切欺骗性、压抑性的东西,从政治制度到经济模式、文化观念。即使反抗一个虚假的文化观念,也有价值。有些艺术家认为当代艺术是永恒的反秩序。但为什么要永恒地反秩序呢?因为要追求自由,而不是为了反秩序而反秩序。
谈艺术之前应先谈人,谈人的基本常识、基本情感。如果一个艺术家连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常识都遗忘了,却口口声声说他在做艺术,我觉得他是在骂自己。每个人都生存在非常具体的处境里,我们做所有事情的原始出发点首先是要生存下来,其次尽可能幸福。以此为出发点,不断地遭遇现实、发现问题并努力去解决。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问题不断得到解决,群体的文明不断得到推进。从个体亲身体验来发现问题、思考、采取具体的行动、产生一定的实际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又发现新的问题……某种意义上,人的生命就是由人遭遇的问题组成的。对此时此地的现实处境进行体验、思考,每个人都在做,从事艺术的人,只不过和别的人角度和方式不同而已。
本质上没有“艺术”这回事,也没有“艺术家”这种人。艺术家或艺术作品,无非就是人的众多行为中的一种。世界本是杂乱无章、混沌无常的,因为人的大脑天生就喜欢对杂乱无章的东西进行归类,人的文明中才出现了学科、领域的划分。当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地步时,划分出一个领域来,并给它加了一个标签叫做“艺术”,称这个领域的人为“艺术家”。从古到今来看人类的文化历史,“艺术”和“艺术家”的定义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不断流动的。原始人在黑暗的洞窟里画壁画时,没想到他们是在做“艺术”;当年做青铜器的人也不认为自己在做“艺术”……因为我们现在出现了“艺术”的定义,再来看过去,觉得这些行为和产物符合“艺术”的定义。
“艺术”、“艺术家”这些概念,是社会化的产物。再过多年后,随着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可能将不再用“艺术”这个词,也不会再有“艺术家”这个标签。没必要把“艺术”和“艺术家”理解得那么绝对,那么永恒不变。谈艺术还是先要回到谈人。艺术家首先是人,艺术作品首先是人的行为方式。我们经常谈本体,好像所谓的形式语言是本体,但“问题”才是更原始的本体。
各行各业里的有些人之所以比较崇尚艺术,我觉得并不是崇尚艺术的表皮,而是崇尚艺术的精神:做艺术的人体现出的敏感、自由、创造性。从这个角度看,如果我们忘掉“艺术”和“艺术家”的标签,或者开放地理解“艺术”和“艺术家”这两个标签,其实各行各业优秀的、创造性的人往往都符合这个定义。所以,谈艺术时没必要把艺术搞得太神圣化。“艺术家”的身份以及“艺术作品”的方式,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
“当代艺术”这个词来源于西方,西方艺术的发展线索很清晰,我在这里先断章取义地从古典艺术谈。写实艺术达到顶峰时,摄影术和电影也出现了,艺术家再现客观的功能,已被摄影和电影替代。这时,艺术就会探讨自身的规律,这导致了现代主义的产生。现代主义认为艺术的任务不再是再现客观表象,而是要探求艺术自身的规律,对艺术形式的探索成为现代主义的主流。所以,塞尚当年可以说:我要用三个苹果震动巴黎。他用不同于写实艺术的方式来画苹果,对现代主义艺术做出了贡献。形式主义经过了几十年,从塞尚等人开始,到毕加索、蒙德里安、马列维奇,再到抽象表现主义、极少主义……探索已经相当丰富了,发展到极致时也就到达了尽头。
当代艺术的源头在达达主义,尤其是杜尚的《泉》。杜尚把小便池放入美术馆,揭示了一个规律——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艺术。只要它符合三个条件:第一,大家公认做这个东西的人的身份是“艺术家”;第二,他宣称自己做的东西或行为是艺术作品;第三,人们认为这个东西或行为确实有价值。这时,艺术经历了内部的探索后又重新开放。“反艺术”、“非艺术”是当代艺术的关键词,它重新从艺术领域里出走,走向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关注政治、经济、社会问题。这时,艺术似乎已经死亡,但其实是艺术的解放,原有的视觉艺术泛化为“视觉文化”。
在中国,因为教育的问题,往往不谈最基本的常识,而是直接告诉你一些表皮的东西或最后的结果,导致常识问题一再被回避和轻视。而且,很多人始终不愿意先搞清楚常识,而是希望直接一步到位地做出伟大作品来。别人吃了三个饼饱了,那我们就直接吃那第三个饼。
中国的“问题”很多,而且有很多是遭遇西方文明以来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传统文明与当代文明的冲突。当代文明进入中国,与传统文明相比,两个最基本的假设不一样。中国传统文明里有两个最基本的假设:第一,人生而不平等;第二,人的欲望是可耻的,存天理灭人欲。但当代文明的两个基本的假设刚好相反:首先,当代文明认为人人平等;其次,认为人的欲望是合理的,人欲即天理。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在中国的冲突是相当剧烈的,可以明显地看出,从两次鸦片战争一直到现在,这种冲突从来就没有停过。
当代文明当代文明的冲击使得中国的传统文明不但在国际社会中没有竞争力,在本土也失去了吸引力,但是我们中国人又没有愿望或能力迅速地引入、消化当代文明。所以中国人既回不到传统封闭社会时高度自足的文化系统,但是又没有办法很顺利地进入当代文明的轨道。于是中国人就像被赶出原来大院的人,又进入不了新的豪宅,处在一个荒漠地带。如何缔造出一种既适合自己的具体处境、又能与当代文明交融的生活方式,是我们中国人面临的最大问题。中国的艺术所遭遇的问题也一样。
实践这些理想的过程中会发现,现实非常复杂,与文化和制度都有关系,不是迅速能解决的,可能会是相当漫长的过程。从当下网络上的很多争吵就能看出,当代文明中的很多基本常识我们依然不知道,加上对真相的忽视或掩盖,使愚昧的反智和短视的野蛮大量存在。具体到当代艺术界,关于当代艺术的常识性问题至今依然缠夹不清。是关注现实,承担当下,还是在古老的玄学思维中自我陶醉,这个分歧在艺术界也很明显。
我认为当代艺术分为五个方向,即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哲学以及语言学。首先,这种划分是很宽泛的,经济也有经济哲学,政治也有政治哲学,只是我个人出于一种操作的方便这样划分。我觉得,心理学是艺术的潜在暗流,因为艺术毕竟是感性的。而语言,则是一个基本的载体和最终呈现。所以,在这五个方向里,心理学和语言学就像血液一样。
我不谈社会、历史,是因为:社会就是当下发生的所有问题的水平的载体,历史是过去发生的所有问题的垂直的管道,我们随时随地都处在社会中,也在随时随地不断地历史化。此外,存在即合理,各个方向其实都有价值,但如果非要比较“哪个领域、方向更重要”,只有把它们放到非常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才能做出判断。我觉得,政治问题始终是最核心的公共性问题,所以这个方向上的艺术家最为重要。
比如张晓刚的《大家庭》,放到当代文明的角度来看,是非常重要的,里面揭示的是当代中国人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压制之下所有人目光呆滞,而且这种精神状态一代代延续下去。摄影圈也有人谈张大力的《第二历史》、《视觉机器》,这些作品指向的是照片的伪造,其实背后都是政治因素。包括海外的黄永砯、蔡国强等,似乎不太涉足中国的政治问题,但涉足的是国际政治问题。
▲ 金江波 《经济大撤退》 2009年▲ 金江波 《经济大撤退》 2009年
经济领域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最大的变化就是自由市场的进入,表现这方面问题的艺术家非常多。像金江波的摄影《经济大撤退》中,很多巨大的厂房一夜之间人去楼空。当时新的《劳动法》签署后,中国的劳动力价格升高,这些外资企业希望到越南、印度等劳动力更便宜的地方去,珠三角沿海地区的很多企业迅速搬空了。
心理学是现代主义以来的主要方向,它天生就有一种迷人的气质。中国很多艺术家其实不太懂“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的区别,一上手就选择了心理学这个方向,所以这个方向的艺术家非常多。但我认为重要的是:如果只是表达了个人的心理而与其他人没多大关系的话,引起别人共鸣的程度也不高。《大家庭》这样的作品表达出了大多数中国人共有的心理状态,就可能引起大多数中国人的共鸣,而且这种心理状态有非常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这时,它已经不是心理学问题,是政治学问题了。
哲学这个方向相对冷僻。值得注意的事,有些人的作品貌似很观念,但可能是一种煞有介事的空洞和贫乏。真正有价值的哲学是在现实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帮助人解决问题。
每一个方向都涉及到语言学,因为无论表达什么,都要争取用精彩的语言表达出来。但如果把语言从完整的艺术母体中抽离、割裂出来,单独研究语言本身,就把当代艺术最核心的东西抽空了。这是最貌似学术但少人问津的方向,也是对当代艺术的“买椟还珠”式理解。抽离了当代艺术最鲜活的部分,把当代艺术的表皮拿去研究、分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中国的美术学院里,近年来大量出现这样的作品,在国内的艺博会和画廊里,这样的作品泛滥:语言看上去很国际化、很时尚,但就是不感人,华丽的空洞。
很多人对于“当代艺术”还有一种很表面的理解:只要形式、语言不是中国传统方式(国画)、西方传统方式(写实),就是“当代艺术”了。于是,中国人的“当代艺术”里又多了两个方向:以不同于传统的形式语言做的唯美作品;以不同于传统的形式语言做的“传统意境”的作品。这其实是把“现代艺术”当成了“当代艺术”,比较可笑。唯美这个方向,因人而异,自己喜欢就好。“传统意境”这个方向,是道家和佛家思想的杂糅,追求的是唯心、出世,往往是玄学思维(推导、冥想)的产物,实质是无中生有的神秘主义,比如:胸中丘壑、气韵生动;空即是色、真空妙有……在回避真相、掩盖常识的领域,是滥竽充数者的温床。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