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题材美术并非一定是战争的场面或军人的形象,因为战争未必是解决现实矛盾和冲突的必然手段。美术史上有许多战争题材的作品,但《九州无事乐耕耘》却是独具一格,画面上几乎没有任何与“军事”相关的形象,表面上看似一幅反映农耕的美术作品,但它却深刻地诠释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军事思想。
无论我们愿意不愿意,喜欢不喜欢,图像总是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面前。随着视觉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读图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那种认为读图就是一种快餐文化的观点既缺少事实依据,也缺少理论的说服力。
《九州无事乐耕耘》是徐悲鸿晚年的代表作。笔者曾经从现实主义角度对《九州无事乐耕耘》与米勒的《晚钟》加以比较,今天在我国南海风起云涌之际,笔者再读《九州无事乐耕耘》又有了一番新感受,愿与同道分享之。
让艺术服务于思想是许多艺术家的追求,黄公望就认为“作画只是个理字最要紧”。军事题材美术并非一定是战争的场面或军人的形象,因为战争未必是解决现实矛盾和冲突的必然手段,《孙子兵法》云:“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美术史上有许多战争题材的作品,但《九州无事乐耕耘》却是独具一格,画面上几乎没有任何与“军事”相关的形象,表面上看似一幅反映农耕的美术作品,但它却深刻地诠释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军事思想。
《九州无事乐耕耘》整个画面色彩淡雅,近景的一棵大树,用重墨画出,极其醒目。虽然画面只截取了树干的局部,但其粗壮而沧桑的质感给人以巨大的力量。树干呈“V”字形向上伸展,与淡墨细笔写成的轻柔柳条和藤黄渲染出的柳叶形成对比,古树新枝,意寓着伟大祖国的古老文明和新中国的勃勃生机。挺拔粗壮的树干象征着祖国的强大,清新的柳枝象征着新中国的青春活力。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此时,数十万志愿军官兵奔赴朝鲜,浴血战斗,但祖国大地却仍然是“九州无事乐耕耘”。作品的款识表明了徐悲鸿的创作目的:“沫若先生为世界和平奔走,席不暇暖,兹届出席第三次和平大会归来,特写欧阳永叔诗意赠之”。作品题目取自于欧阳修《寄秦州田元均》中的句子“万马不嘶听号令,诸蕃无事乐耕耘”。这是一首边塞诗,徐悲鸿选用了后面一句,只是把“诸蕃”改为了“九州”。这是颇具匠心的。这犹如摄影师在一个宏大的场景中只摄取一个特写镜头,而把“万马不嘶”、军纪严明的“军味”隐去,以达到“若隐若现”的艺术效果。1951年郭沫若率团参加了在柏林召开的“保卫世界和平”第三次会议,会议上郭沫若揭露和控诉美国在朝鲜和我国东北地区投掷细菌弹的罪行,会后郭沫若赴莫斯科参加 “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金奖颁奖仪式。徐悲鸿为了表达对郭沫若这位老友的敬重和赞佩,创作了这幅作品。作品充分地表现出了徐悲鸿热爱祖国、渴望和平的精神和不惧战争的勇气。时至今日,这幅作品仍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现实意义。我们有一支强大的国防力量,任世界风云怎样变换,南海暗流涌动,老百姓仍可“乐耕耘”。祖国的强大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关键。品读《九州无事乐耕耘》,我不由得想起刘长卿的诗句:“千里按图收故地,三军罢战及春耕”。
《九州无事乐耕耘》与其他的许多军事题材美术作品不同,画面上没有战争的硝烟,也没有军人的形象,只有两位老汉和一位妇女在“乐耕耘”。画家采用西画中焦点透视的方法,三个人依次渐远,渐小,背景仅以数笔松散的淡墨表现出土地的模糊形象,进而使视觉焦点集中在农耕场景上。画面上三个农民没有丝毫的疲惫、倦怠和恐慌,正在积极、安宁、乐观地从事着农耕。作为新中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徐悲鸿在该作品中非常巧妙地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也许是因为青壮年都去参战了,所以农田里才只有老人和妇女,但他们却没有丝毫的怨气,仍然保持着高昂的生产热情。徐悲鸿在作品里想表达的是前线与后方同心协力,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动人场面。这是“抗美援朝”战争终将胜利的根本保障。从这一点讲,该作品为军事题材美术创作在风格、样式、语言等方面做出了新的拓展和探索。
优秀作品所表达的内涵往往是含蓄的,用陈传席先生的话说,就是“形以隔下,意以隔高”。该作品正是意隔而形不隔,乃真佳作也。在军事题材美术创作中达到“意隔”是极其不容易的,因为军事题材美术作品的意义指向是明确的,而《九州无事乐耕耘》非常巧妙地实现了这一点。它含而不露地告诉我们: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屈人之兵”的基础。这是该作品对于军事题材美术创作的价值所在。虽然军人无疑是战场的主力,但人心的向背在现代战争中仍然是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徐悲鸿立志以美术救国,他希望通过美术创作唤醒和动员民众,投身社会,建设祖国,支援抗美援朝前线。这种精神在现代战争中仍然散发着灿烂的光辉。《九州无事乐耕耘》直接从生活对象出发,以朴实的艺术语言别开生面地表达出战争的规律。画卷上的题识:“和固所愿,但农夫农妇皆英勇战士也”,更加深刻地推进了作品的主题:我国各族人民个个都是战士,体现的人民战争的思想。他坚信人民的力量是可以战胜一切的。尽管画面上只有三个农民,但他们却象征着人民的力量。徐悲鸿在《新中国一年来美术上之成就》一文中就说道:“职业画家和非职业画家,各级学生,均利用这一武器,策应前方作战;在宣传方面,不能低估其成就。”美术工作者也是抗美援朝的战士。画家手里的画笔也可以成为一把利器。不论年纪多大,也不论你从事什么工作都可以为抗美援朝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徐悲鸿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1951年6月中旬,徐悲鸿“为响应文联捐献‘鲁迅号’飞机的号召,画马二十幅义卖,每张五十万元(旧币)将全部收入一千万元捐献购机。”(《徐悲鸿年谱》)。
虽然《九州无事乐耕耘》的整个画面并不张扬,但却具有一种沉稳雄健的视觉效果和意高韵亢的自信格调。画中的耕牛以赭石敷色,笔致精确,每笔的浓淡和干湿皆表现了牛毛的质感,画出了牛身各部分的向背凹凸,尽管瘦骨嶙峋,但却竭尽全力。牛象征着勤奋踏实,犁和锄象征着开拓进取的精神。此时全国各条战线正需要这样的一种精神。这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全力支援前线的精神写照。作品中,最前面的那个老农双脚迈开,身躯前倾,手掌攥紧,正辛勤地耕耘,脸部和手部的肌肉因凝聚力量而呈现出收紧之感,这个瞬间的动态生动逼真。后两者一挥锄,一弯腰,均在“乐耕耘”。这种脚踏实地的劳动场面引人深思:也许前线将士正在浴血战斗,后方人民只有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的工作才是对前线的最好支援。
经过八年抗战和四年内战的炮火,国内生产力受到严重摧残,社会物资严重缺乏,新中国可谓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数十万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参加残酷的战斗。可以说,当时国家面临着建设国家和夺取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双重任务。“自美帝发动侵朝战争,吾国全国,展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工作,美术界热烈展开这一运动”,“旷观大地谁有为,旋乾转坤中国事,百年悔懈怠”。悲鸿大师用他的作品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以勤劳的双手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去争取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任何人都应该发扬老黄牛精神,勤勉耕耘,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支援抗美援朝战争。该作品的画面生动活泼,内涵丰厚,对军事思想的切入点和契合点极其巧妙,为军事题材美术的样式、语言都作了新的尝试,而且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尝试。
一幅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真正重要的东西,不是表面视觉上的一时快感,而是它所蕴含的“理”,是我们的肉眼看不到的,需要我们用心来体会的精神养分。现实主义不等于简单的摹写,同样需要精神的滋养和表达。现代西方学者也认为“现实主义绘画的真实性,丰富着我们的思想和意识”。人们的心灵世界是需要艺术哺育的,而现实主义艺术无疑滋养人们精神成长的乳汁。徐悲鸿站在历史的高处呼吁:“今日中国一切衰落之病根,在偷安颓废。挽救之道,应易以精勤与真实,而奋发其精神。”这种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财富。当前国际形势极其复杂,美国重返亚洲的战略正在推进。我们只要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可以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也许徐悲鸿先生并不懂得《孙子兵法》,但他的作品却充分地表达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军事思想。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