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画修复人才稀缺 碎成渣在他手中也能焕然一新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6-05-04]
一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不仅再一次带起纪录片的热潮,也将大众的视线聚焦到了这些貌似普通却身怀绝技的文物修复工作者的身上。纪录片展示了他们化腐朽为神奇的技艺,也将文物修复面临后继无人、大量文物只能坐等坏去的现状一一披露。这样的状况同样存在于国内大批古画的身上。“国内真正具有古画修复级别的不到100人,而现存古籍古画中国现有工匠300年都修不完。”古画修复师胡凌波带着自己的古旧书画文物揭裱修复作品展来到江苏五明书画院,希望唤起大众对于古画的重视与爱好,激发更多人投入古画修复事业。
人才稀缺 看着古画坏掉也不敢修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一部让修复师傅成为网红的纪录片,通过对故宫书画、青铜器、宫廷钟表、木器、陶瓷、漆器、宫廷之秀等一件件文物神秘“复活”过程的讲述,让这些身怀绝技却一直生活在文物身后的修复工作者展现在大众眼前。观众纷纷拜倒在修复师傅几十年如一日为文物们续命的匠人气质之下。文物修复缺人的情况,在各种古籍修复中状况尤为明显,根据资料显示,全国近3000家图书馆收藏的古籍藏量超过5000万册,其中三分之一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但“书医”却不到100人。
这样的情况同样存在于古画收藏与修复上。“会修古画的人,首先要会画画,山水、人物、花鸟、书法都得精通,同时还要会修复、装裱,还得经过多年的磨练,才敢下手。所以就全国范围内,这样的文物修复师不到一百个。”胡凌波自己就从事古画修复工作,“我一年工作365天,就连春节也不休息。”胡凌波带着自己的团队不停修复古画,但就是如此也完全赶不上古画损坏的速度,“现存古籍古画,中国现有工匠300年都修不完,所以这个人才缺口非常大。因为能修的人太少,所以往往是放着看着它们坏掉也不敢动。”
技艺创新 碎成渣的古画焕然一新
胡凌波告诉记者,如今博物馆中专门修复古画的相当少,因此石家庄、大同等一些博物馆都送过画儿到他这儿来修复。在画展现场,记者看到了诸多被胡凌波修复前后的古画的照片,大多画在修复之前可谓“面目全非”。
其中最让胡凌波印象深刻的是一幅是清代王宸山水画。该画在修复前一半以上的绢面都是碎片; 而一旁这幅古画修复后的样子,已完全看不出残破的痕迹。“据说藏家找了好几处地方,没人敢接,后来听人介绍到了我这儿来。其实照片里还有一部分没有拍进去,画有些地方都碎成渣渣了,这个藏家应该说是捧着渣渣过来的。”
对于胡凌波修复古画的手艺,他告诉记者是祖传的,到他这儿已经是第五、六代,他在继承的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创新。“祖传的都是传统手艺,就像如今诸多博物馆中运用的也都是这种手艺。”但随着时间的演变一些传统手艺不再适应如今的古画修复,胡凌波不拘泥于传统手段开始属于自己的创新,更研制出了一种特殊中药药剂,用于洗去画上霉斑并不破坏画上的颜色。
广收弟子唤起大众重视修复
虽然全年不休地投入到修复古画的工作中,但胡凌波仍旧很担忧,“我的团队中已经有20余人,但这个量远远不够,更何况每天都会有古画逐渐遭到损坏。”于是胡凌波开始广收弟子,这些弟子几乎覆盖了中国各省,甚至还有新加坡、东南亚等地的弟子也慕名而来。“这么多年,应该有8000多人了,他们目前几乎都在从事这样的工作,但是师傅领进门,还得靠个人技艺的磨练以及时间、经验的打磨与积累。”
经过他多年的研究,诸多古画一个人就可以修复完成,“哪怕是长卷巨幅也可以,以前这样的都得4、5个人通力合作,现在不管画多长多宽,用我的方法一个人就可以操作,甚至两个人反而无法操作。”
如今胡凌波只希望用自己修复完成的古画唤起大众的重视,他更在南京五明书画院内设立了一个书画修复点,希望让更多人对此产生爱好,激发更多人投入到修复古画的工作中。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