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19层空间沙龙2016第二季4月3日下午登场,在交流作品的同时,我跟同学们讨论了现代主义之后艺术中的“现实”和“真实”的区别。我觉得中国艺术家自徐悲鸿以来的一百年里,一直没有搞清楚现实和真实的区别这个问题。
下面是我的发言纪要:现代主义之后,艺术反映的意识、意念或心理层次的真实,而不是身份角色和身体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性”。这不是说意识、意念完全与现实无关,意识、意念层次是包含现实的含义的,任何现实的内容都会折射到意识、意念层次,现代艺术反映的意识、意念层次的现实感,而不是直接的具体的现实性。一百年来,从徐悲鸿到当代艺术一直没有搞清楚这个问题,绝大部分艺术家没有分清楚现实与真实两个概念的区别,更没有搞清楚,现代艺术反映的是精神内在的真实性,而不是直接的社会生活的现实性。
艺术为何要放弃对现实性的表达?因为政治学、社会学以及商业电影、流行文学就可以做得很好,在语言形式上,摄影、电影和长篇通俗小说、长篇连环漫画比绘画更有效。现代绘画需要表达更高层次、更内在的精神真实,而不是反映现实性的情境、现实性的故事或人在具体社会生活中的情绪和情感,这些商业艺术就可以做了。就像哲学一样,柏拉图、孔子时代,哲学要讨论如何做人的具体的道德修养问题,但到了17世纪以后,如何做人可以交给社会评论家、公共知识分子、媒体专栏作家去做,哲学家的工作是讨论更纯粹的意识、逻辑和语言的问题。
现代艺术同理,现实性的表达是属于商业艺术做的事情,这不是说商业艺术不好,或不是艺术,商业艺术像好莱坞电影、流行长篇小说,事实上层次很高。但纯粹的先锋艺术,就像哲学一样,它的工作是从现实性的领域转向精神内在的真实性,所谓真实性,即意识、意念和心理的真实。
为何说真实的内在层次比现实更值得研究和表达?首先,这个层次实际上比现实更大,意识、意念层次中的东西,现实不一定有,但现实的东西一定会反映在意识、意念层次;其次,人的现实性是受意识、意念和潜心理控制的,就像佛教说的第七识或第八识阿赖耶识,前六识是现实性的感受,阿赖耶识是看不见的,这个意识层次不是现实性,唯识学说,现实是幻相,阿赖耶识才是对世界真实的总体认识,但它没有对应的现实图像,它只存在于意识、意念以及对应的观念层次。
现代哲学、现代艺术要反映的是这个内在意识的真实性。一战后的早期现代主义,现代绘画的一个重要诉求是脱离现实性,摆脱绘画的文学现实及其写实形式,进入一种关于纯粹形式层次的形式主义,这种诉求主要反映为抽象主义。抽象主义是一种非现实性,一种关于纯粹形式意识的非现实形式。但抽象主义还没有完全达到现代性的意识真实的层次,这一点在20世纪上半期只有先锋文学做到了,像卡夫卡的小说或兰波的诗歌做到了。抽象主义只是做到了与现实性切割,但写实绘画在二战前没有做到,像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甚至没有做到与现实性切割。超现实主义虽然图像结构上是打破时空的拼贴结构,但单元图像碎块以及整体上的内容,还是一种现实性。不等于打破时空的画面就不是现实性了。
另外,像象征主义、浪漫主义,只是图像的简约化、风格化或装饰主义,但画面的表达内容实际上还是现实性的。即使印象派、表现主义,虽然图像形式上不再是精确写实,但内容上还是现实性的表达。像表现主义,它的形式层面有了变形,笔触、笔线和色调偏向主观形式,但它所表达的情绪、情感,还是一种现实性的情绪、情感,并不属于一种意识、意念层次的真实。写实形象的现代性,如何从现实性的表达,进入到意识、意念层次的真实性,主要是从马格利特到马克-坦西这一路。
马格利特的作品分为两块,一部分是属于超现实主义,另一部分是观念绘画,比如一个人站在镜子前,镜子中看到的是自己的后背;或眼睛看着自己的左手拿着苹果,右手画笔却在画鸭子;或画架的视野与窗框外的内容同构,马格利特最杰出的作品是这一部分,他率先使写实绘画真正进入了现代性,即进入了对意识、意念、观念的真实层次,因为这些内容现实中是没有的,只存在于意识和观念中。
二战后,美国的马克-坦西使这一模式走向成型,即真正从现实的空间观念(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空间仍是一种现实性)进入到一种意识空间或文本空间。中国的大部分写实形象的绘画,实际上都还没有真正进入现代性,没有进入写实形式的意识层次,大都只是停留在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这两者看似画面上是非现实的图像,实际上,内容和情绪、情感仍是现实性的,总体上,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属于一个框架。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