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修复师之忧:全国古籍五千多万册 修复师仅三四百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6-02-26
“古籍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血脉,也是数千年来中国文化的结晶,但经过长期的流传使其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不少古籍亟待抢救性保护。”古籍修复技艺传习导师师有宽本在十多年前就已退休,但因这一领域的人才极度匮乏,他又被返聘回来继续“坚守岗位”。
  初春伊始,设立于甘肃省图书馆的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继续着常年的忙碌。拆线、拆包角、清洗书页、补残、托表或点镶(根据书病情况的处理方法)……七八名修复技师正聚精会神地对一页页残破不全的古籍进行修复,所经手的每一页至少在百年以上的纸张让他们不敢有丝毫马虎。
  经过普查,目前全国的古籍大概有五千多万册,但从事古籍修复的人员不过三四百人,面对大堆满目疮痍的珍贵古籍就如同“蚂蚁搬山”。师有宽对于眼下中国古籍保护现状流露出“悲喜交集”的感慨,相比过去,无论技术、人才等方面都有了飞跃的进步,但时间的流逝却让大量古籍“病”得更厉害。
  师有宽24日告诉中新社记者,古籍保护的困难表现于:有些是人为破坏,有些是虫蛀鼠咬,有些是纸张自然的变化,现在逐渐出现老化、脆化、虚化、霉变等“病态”现象特别严重,目前中国有一千多万册古籍亟待抢救性保护。
  20世纪60年代初,师有宽在北京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第一期装修古旧线装图书技术人员训练班”。“整旧如旧”、“抢救为主,修复为辅”、“少干预”、“不轻易改变古籍装饰”,时至今日,师有宽依然对当年导师“古籍修复四大原则”的谆谆教诲刻骨铭心。
  “中国的古籍特别浩繁特别多,修复任务特别大。以前古籍修复人员按照工人待遇,当年第一期培训班里目前从事本行的就剩我一个了”,师有宽对于古籍修复师过去的“遇冷”颇感遗憾,但眼前日渐繁荣起来的保护队伍令他欣慰,“虽然目前专业人才仍显匮乏,但有人愿意继承总是有好的”。
  “最煎熬的是拿到一本特别破的古籍,一早上只能修补一两页,但通过自己的手修补好以后,就有很大的成就感。”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修复科科长何谋忠从事这项工作已有十多年。在他看来,眼下的工作是一种抢救,希望在自己手里能让更多古籍“康复”,但加速向前推展就需要更庞大的修复队伍。
  中国官方2007年启动了“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作为占据古丝绸之路近四分之一长度的文化大省,甘肃亦掀开了古籍保护的新篇章。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挂牌,几年后又在此设立国家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近年当地已完成甘肃省图书馆藏清末民初手抄剧本修复,以及地县图书馆古籍文献的修复等重点项目。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