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酒店:床头挂价值千万的艺术品会睡得更香吗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5-11-21]
我怀孕的时候,公司在陆家嘴一带,经常在午餐后去滨江大道散步,有一天就逛到了当时还在试营业的浦东文华东方酒店,并为大堂墙壁上的巨幅图案所震撼。那焕发着丛林色彩的壁画名为《天籁》,由7万余片马赛克片拼成,出自艺术家苗彤之手,想必也耗资不菲。
这当然不是唯一一家舍得花大价钱扮艺术范儿的酒店。先来看看上海,今年9月开业的上海万和昊美艺术酒店总面积5.5万平方米,在300多间客房、4间餐厅以及其他公共场所内,共放有121位知名艺术家的500多件艺术作品,被不少媒体称为“全球最大的艺术酒店”。而在2011年开业的卓美亚喜马拉雅酒店,三年前还推出过“大堂艺术之旅”项目,鼓励客人参观酒店大堂内的40多件当代艺术作品,同时通过酒店提供的iPodnano收听这些艺术品的详细信息,了解它们如何与酒店风水相融合。当时这个项目还对非住店客人免费开放。
在从来不缺艺术氛围的北京,2013年开业的怡亨酒店,步入大堂便可以看到艺术家萨尔瓦多·达利、安迪·沃霍尔、曾梵志和陈文令的作品。安迪·沃霍尔于1983年以濒危动物为题创作的10幅版画中的一幅《大熊猫》,成了这里的镇店之宝。此外,在798艺术区附近,还有价位更大众的各种艺术酒店,比如如家酒店集团旗下的和颐酒店从大堂到盥洗室,几乎处处开辟艺术情景,包括左小祖咒的《左小猪猪》、潘聪的《齐天大圣到此一游》等充满诙谐趣味的作品,让艺术看起来不那么“正经”。
对于那些喜好艺术却又没时间去艺术场所的旅人,直接住进艺术酒店倒是一举两得。但对绝大部分人来说,艺术酒店恐怕仍然显得高冷。不同于普罗大众都可以说上几句的精品酒店、设计酒店,因为艺术本身的小众,贴了“艺术”标签的酒店也注定只是一部分人的心头好。虽然不少艺术酒店在推广的时候,标榜“可以睡觉的艺术馆”、“集画廊、博物馆于一身”,但会有多少人专程为了看里面的艺术品而去开房呢?毕竟艺术酒店归根结底还是酒店,不管餐厅里摆了多少雕塑、客房里挂了什么名画,菜不好吃、枕头不舒服、服务不到位,依然不能让客人满意。
回过头看,艺术酒店这一模式大约在十年前兴起于西方国家。当时,知名设计鬼才菲利普·斯达克(PhilippeStarck)的老搭档、设计师伊恩·施拉德(IanSchrager)在接受《BloombergBusiness》采访时表示,“设计酒店的时代已经结束,我已经准备好迎接一个新的开始:艺术酒店。”这位打造过诸多著名酒店,如纽约GramercyParkHotel的设计师,虽不是创造“艺术酒店”概念的人,却道出了酒店的新趋势。
在酒店里摆几件艺术品不难,但要打造专门的艺术酒店并不是有钱就行。与当地艺术机构合作,通过它们把优秀的艺术作品与活动引入酒店,这是国外不少艺术酒店采取的方式。但寻找合适的作品,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不是所有好的艺术家都愿意参与这样的商业合作。在国内,另一条路子似乎来得更顺畅:业主或创始人本身就是收藏家,把多年收藏的艺术品直接放在酒店就已足够,再通过自己在艺术圈的人脉举办活动,或邀请艺术家来酒店创作一些作品,营造酒店的艺术氛围。怡亨、卓美亚喜马拉雅、万和昊美的创办人或业主均是圈内有名的收藏家。
在酒店,艺术也同样商业化。听说,万和昊美配套的昊美术馆、雕塑公园以及艺术衍生品集成商店等项目将于明年开幕。但要留住目标客人,酒店必须额外花点心思。拥有300多件艺术品的巴黎LeRoyalMonceau,就专门设立了一个叫做artconcierge(艺术礼宾员)的职位,每天向客人推荐酒店内的艺术展览或活动,了解客人在艺术方面的需求,并给一些老客人发送酒店艺术新闻的邮件。
值得回味的是,当一些酒店急于给自己贴上“艺术”标签的时候,有的酒店却想摆脱这个形象。早在四年前,艾美酒店全球品牌负责人伊娃·齐格勒(EvaZiegler)就曾对媒体说,“不要把我们当作那种装满高昂艺术品的艺术酒店,我们希望从大堂开始,人们就能自由交流对于身边某件作品的看法。”看来要住进艺术酒店,光带着钱是远远不够的。(作者为双鱼天蝎混合体,资深杂志人,酒店研究加八卦专家,人生目标之一是“睡遍全世界”)晏木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