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文明看山西 文物古迹数第一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5-09-21]
临汾地区临汾城西南5公里的伊村是尧帝的出生地。如今,人们来到临汾东端郭行乡涝河北岸,可以看到一个高50米、周长300米的黄土堆,这就是尧陵。当地民谣用“青山不老水长流,水绕山环土一丘”来描述尧陵的朴素、简陋。临汾城南3公里处建有尧庙,规模雄伟,布局疏朗,内有五凤楼、尧井亭、广运殿、寝宫等。因为尧王与四大臣被誉为“五凤”,所以建了“五凤楼”。民谚说:“一凤升天,四凤共鸣”,寄寓着人民对天降仁君、君臣协力、国泰民安的企盼。
临汾市古为平阳府,城内最突出的高大建筑物是唐代遗物金顶塔,也叫琉璃塔,是大云寺的精华所在。塔为方形,6层,高30余米,按八卦方位建造。塔顶有金光闪闪的宝珠,300年来光泽不减。塔的底层有一尊造型丰满、眉目端庄的铁铸佛头,高6米,宽5米,中间是空的,后脑有孔可入,能容八人共宴;其耳轮长2.9米,耳窝里能蹲下四五个人。俗话说:“平阳城的金顶塔,离天只有三尺八”;“大云寺塔九丈九,塔底下供的铁佛头”;“平阳有尊铁佛头,耳窝能蹲四五人”。
壶口乃黄河第一瀑布,在吉县城西46公里处,相传为大禹神斧开凿。俗语形容:“天下黄河一壶收。”滔滔黄河从数百米的河床涌至此地,被两岸大山挟持,陡然收缩,跌落在宽仅30米、深达50米的石槽中,如壶口倾斜,飞流击石,巨浪喷壁,激起团团水雾烟云,形成了“岸旁无雨挂长虹”的景观,人称“水里冒烟”。船到此无法航行,只得用人力或机械拉纤,将船沿山的西侧拖过去,再入河道,人称“旱地行船”。因壶口水势湍急,难以利用,故沿河两岸旧时多干旱。民谚道:“壶口沿岸,十年九旱。”当地还传说,壶口的石槽经过年复一年的冲刷磨损,已经有九里深了。民谚说:“壶口九里深,一年磨一针。”“一针”,形容水磨石槽的艰辛不易。2001年,壶口被确定为国家地质公园。
洪洞县城西北2公里处有一棵汉植槐树,相传是明初官府先后17次强迁百万移民的聚散之地。民谣说:“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数百年来,这首民谣传遍了京、冀、鲁、豫及江淮地区。俗以为凡是小脚趾甲中有一裂痕的人,祖上均属洪洞移民。所谓“古老相传谈轶事,问君足指果如何?”现在,这里新建了“古槐寻根祭祖园”,以古色古香的面貌迎接源源不断的槐乡后裔。
东周时,侯马是晋国的都城。与侯马相邻的绛县有句古老的民谚说:“槐泉老子下村儿。”槐泉,是个村名,在绛县南樊镇;下村,也是绛县卫庄镇的一个村名;老子,指晋献公;儿,指晋献公之子晋文公。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槐泉和下村有两处土山,相传为晋献公和晋文公的陵墓。后来,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因此,至今,人们还习惯称山西为“三晋”。
雁北地区大同素有“龙壁之乡”的美誉,五龙壁、九龙壁、团龙壁等各式各样的龙壁几乎遍布全城。尤其是东街路南的九龙壁,活灵活现,宛如再生,堪称“龙壁之冠”。更奇的是龙壁后边有两眼井,相距不过一米,水质却苦甜迥异。民谣说:“三步两眼井,一眼甜来一眼苦;甜水能食用,苦水能治病。”
大同城内西南隅有两组隔墙相望的建筑——上下华严寺,始建于辽代,庙门皆朝东开,体现了契丹族“信鬼拜日,以东为上”的宗教习俗。寺内殿宇嵯峨,气势宏伟,雕塑精美,藏经丰富。因为上寺地势高,下寺地势低,所以民谚说:“高不过上寺,低不过下寺。”
大同最有名的还要数云冈石窟,是我国首批4A级景区,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民谚说:“大千佛教在云冈,五万菩萨好造像。”云冈在大同市西郊16公里处的云周山南麓,现有石窟54个,初凿于北魏时期,内存51000余尊大大小小的佛像,最小的只有2厘米。最大的释迦牟尼坐像在第五洞窟,高达17米,双腿长15.5米,膝上可容纳120人,一只脚面上可立12人。人们惊讶佛像的高大雄伟,传说:“云冈有个大佛像,屁股生在石头上”;“云岗有个大佛像,屁股坐在云头上”。2002年,云冈石窟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最高大的古代木构建筑,也是世界木构建筑中的罕见珍品。它位于县城北侧的佛宫寺,总高67.13米,呈八角形,夹有暗层四级,外观五层,实为九层。塔内每层都有色彩鲜明的彩塑佛像和飞天壁画。当地人说:“应县塔,离天二尺八”;“远看擎天柱,近看百尺莲”;“应县木塔九五层,塑像壁画色彩明”。人们常把应县塔同河北沧州40吨重的铁狮子、正定县铜铸的菩萨并提:“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府里大菩萨。”三者分别体现了古人在木构、铁铸、铜铸三大领域的艺术成就,名播海外。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