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资讯

甘肃敦煌出土两千年前的“天马”尸骨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2-04-24
  新华网兰州电(记者张燕)甘肃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的研究近日又有新发现,经专家考证认定,从这里出土的2000余件马骨头是西汉时期被称为“天马”的尸骨,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专家称,这一发现将为动物遗传学研究提供丰富资料。

  甘肃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与安西县之间的交界处,为两地的交通要道,附近有汉、晋、清三个时代的烽燧遗址。1987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这一遗址,1990年10月至1992年12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对其进行了全面清理和发掘,弄清了遗址的性质与作用,并获得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有简牍、信笺、动植物遗骸等。不久前专家考证认定,这里曾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邮局”,担负着传递邮件、传达命令、接待宾客等任务。近日,在对遗址整体和有关文物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双全为首的课题组对这里发掘出的大量马骨头有了具体认识,专家指出,这些马骨头正是西汉时期“天马”的尸骨。

  据何双全介绍,在西汉时期,马匹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和官府财产,配备与管理制度都十分严格。悬泉置遗址从性质上讲是一个邮驿机构,不论是传送公文、信笺,还是接待过往官员的宿行,都少不了马匹,因此出现大量马的尸骨非常合情理。根据与这些马骨头同时出土的汉简记载,当时的官用马分为不同的等级,供不同身份的人使用。其中品种最优良的被称为“天马”,和民间传说中的叫法一致。

  据说,“天马”这一名字来源于汉武帝时期。因汉武帝打仗时喜用“西方马”,即今天的新疆、敦煌等地区产的马,还特别为这种马做了一首“天马之歌”,歌颂马种优良、体力强壮、勇猛善战,后朝廷官文中就称此种马为“天马”。今天这些“天马”的尸骨在敦煌地区被发现,为动物遗传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物证,通过复员技术,动物学家还可能把2000余年前的古代动物形象真实地展示在现代人眼前。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