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院校动态

美术教育主题研讨会:探讨专业人才培养与基础美育建设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5-06-19
2015年6月13日,系列美术教育主题研讨会在中央美术学院举行。本次研讨会分为两个分会场,分别以之“为社会创新的专业美术教育”和“为社会创新的基础美术教育”为讨论议题,探讨专业美术人才培养和我国基础美育教育等核心问题。
据悉,本次研讨会是“为社会创新的美术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创新的专业美术教育”专场中,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敢,吉林艺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秦嗣德,天津美术学院创作院院长喻建十,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姚鸣京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绘画系主任黄华三,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协会副主席张幼云,天津美术馆副馆长卢永琇分别作了主题发言,湖北美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刘茂平主持了本次研讨会。
同时,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淑霞教授主持的“为社会创新的基础美术教育”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贵宾厅举行。参与研讨会发言的嘉宾有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李豫闵教授、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所所长陈卫和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王大根教授、珠海容闳中学副校长常晓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公共美术教育与发展部副主任任蕊、清华大学建筑系的硕士、派希Pacee公共艺术创造与教育平台创办人连晓刚、哈佛大学建筑学系硕士刘焉陈,以及哈佛大学教育学院艺术专业硕士莫书草。另外,在由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育中心执行主任钱初熹教授主持的自由讨论环节,来自全国各地基础美术教育教研员、老师、业内人士就美术教育的发展展出讨论。

“为社会创新的专业美术教育”研讨会上,专家学者提出了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一拥而上搞创新的局面是否就是当下真正需要的? 这样搞创新的结果是什么? 是否就会带来正面的影响?同时,专业美术教育的跨界行为值得肯定,因为不同领域之间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客观要求跨界发展。但是由于过早的(文理)分科举措,导致了人才在某个领域知识的严重缺乏,这也正体现了跨界合作的客观必要性。无论是集体的创新教育,还是个人创作活动,都要把握住跨界与首界的平衡关系。

“为社会创新的基础美术教育”讨论组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基础教育,二是师范美术教育。对于国内来大多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脱节的问题,以及师范美术教育的针对性不够所造成的目前基础教育的困局,与会人员认为亟需用创新教育的理念推动美术教育改革。

通过两个分会场的小组讨论,本次美术教育研讨会以“为社会创新”为题,在以下几个方面为艺术教育者提供了新的问题和思考:

第一,为社会创新的美术教育是全球美术教育共同面对的命题。通过近日在美院举办的系列国际学术研讨会,各国专家学者在同一个语境下共同讨论这个问题。中国的美术教育在今天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这是一个历史机遇,如何能够改进美术教育,使之成为社会创新,以及民族复兴的工具,是艺术教育从业人员必须思考的和实践的命题。

第二,专业的美术教育如何面对纷繁多变的艺术世界,在跨界、守界、创新之间如何建立平衡关系极为重要。

第三,作为素质教育的美术教育,聚焦于创新教育,如何通过实践的探索,找到创新教育的规律,如何健全和完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第四,如何理清专业美术教育、普通美术教育、美术博物馆、公共美术教育、社区美术教育的关系,在各个界别之间搭建桥梁。这个问题已经提出了,但没有充分展开。

第五,关于教师教育的前景的重要性。

“为社会创新的专业美术教育”部分研讨内容:
秦嗣德:美术教育的责任与担当

吉林艺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秦嗣德教授把目光聚焦在美术教育的初始阶段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美术教育在初级阶段要保持孩子的纯真、质朴。当下的美术教育给孩子灌输太多,就使孩子失去了美的自主体验。大人对于孩子总是给予了期望,也因此会提出一些要求,要求同时就意味着标准规范,但是孩子的天性往往是与标准规范不完全符合的。在要求孩子达到标准的过程中,他们学习了更多的技术,但逐渐扼杀了孩子的天性。秦教授在国外目睹的儿童绘画教育,以释放儿童天性为首要任务,氛围自由开放。

另外,考前绘画班也是禁锢青少年天性的所在。在经过考前班的严格训练后,他们获得了技术,但是也弱化了天性和主观审美的能力,于是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千人一面”。上述现象从中央到地方,都普遍存在着。

秦教授建议,要改变美术教育现状,可以先着手改变中小学美术教师的观念。美术教育的责任与担当,要从“根部”开始。

喻建十:创艺、创意、创益——浅谈美术院校教育的切入点和归结点

天津美术学院创作院院长、国画系教授喻建十先生从“三创”谈起。

创艺,创造技艺。技能,是一个美术学子必须要掌握的,也因此才能提高社会生存能力。他们所肩负的责任包括“适应普遍需求,引导大众审美取向”。引导就意味着同大众审美保持适当距离,而不是过分领先。其中的尺度把握,是对学子们的一个考验。

创意,创造意境和意味。美院在强调技能培养的同时,不能沦为职业教育学院。对于学生们思维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喻教授主张,在大学本科阶段的一二年级,专注于“艺”,在二三年级,则专注于“意”。 创益,创造效益。除了个人效益,还要创造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艺术从个人到社会,它所实现的价值各有区别。对于学生来说,也必须要经历从“小我”到“大我”的成长过程。 因此,对于经济价值观念的培养和实现,喻教授主张放在本科四年级。

创艺、创意、创益三者的结合与践行能力,可以看做是对一个合格的美院学子的衡量指标。

姚鸣京:中国画创作教学当下所遇状态的思考与感知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姚鸣京先生具有丰富的中国画创作教学经验,他从专业教学的角度侃侃而谈。

姚教授认为当前的教学长期纠结在“传统”和“传承”两个问题上。传统的概念过于宽泛,而传承也常常只继承了“外在之象”。姚教授引用名句“师古人不若师古人心,师古人心不若师造化”来说明当前美术教学中,临摹课程量远超创作的不合理性。姚教授还特意提及恩师卢沉先生当年对他的教诲,不能有一笔像古人、像老师、像同学,以此高度强调了个性和创新的重要性。

此外,当代流行概念以及当代集体审美概念的影响,或多或少都给中国画创作教学带来了非常大的障碍。

余丁:从跨界合作到创新教育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教授首先针对时下流行的“跨界合作”观念发表了一番看法。他认为,跨界的前提是有界可跨。从某种角度来说,外界的跨界其实也是内部的调整与更新。

余丁教授指出,当下流行的“基础教育不重要”这种观点是十分危险的。只有打下坚实基础,能守得住边界,才能跨界。跨界合作,指的是专业与专业之间的合作。

余丁教授也反对把专业高校办成普通高校。后者是以培养通识人才为目标的,而前者要遵循艺术规律,即对于艺术技能和思维的培养,要从青年甚至儿童时期抓起。

因此,创新教育并不能一味求新,而忽视客观事实和规律。跨界之前要建立边界,美院办学要坚持遵循艺术的客观规律,这是创新的前提。

广州美术学院的张幼云教授介绍了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发展新近况,借由珠三角地区制造业发达的优势,学院学子在就读期间与生产企业合作,增强实践能力,学生与企业各取所需。天津美术馆副馆长卢永琇女士发表《馆校合作的探讨与个案实践》,介绍了美术馆近年来的诸多合作项目。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的黄华三教授则把学生作品带到了会场,用丰硕的成果来展示创新的教学理念

“为社会创新的基础美术教育”研讨会部分内容:
常晓冰: 美术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珠海容闳中学副校长常晓冰老师认为美术教育不只是简单地传授美术知识和技术,而是把美术作为一个载体和平台,通过艺术教育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完善人格。在课程设置上,把国家的课程和学校所开设的课程有机结合。学校既要教会孩子如何去看,还要教会孩子如何去做,所以学校开设各种课程,包括木工、金工、陶艺。

连晓刚: 设计思维与在地创新教育

清华大学建筑系的硕士、派希Pacee公共艺术创造与教育平台创办人连晓刚从“设计思维”说起,“设计思维”是一种基于有限过程的非线性思维,但是这种思维在传统的基础教育里面是非常欠缺的,美术教育正是能够承载这样思维的一种最佳的载体,基础美术教育应该成为在大量的基于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培训之外引导青少年指向更高人类智慧的核心的教育手段。他认为,在地教育是培育设计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通过在北京举办的工作坊,连晓刚介绍了如何将设计学、建筑学和设计思维的思考融入到基础教育当中。

派希Pacee教育平台有多个合作单位,来自学校到设计学院、美术学院等方面的50多个年轻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参与其中,这个平台的建立也希望能够在美术或设计专业为青少年的创新教育建立一个桥梁和联接。

刘焉陈: 让艺术教育成为多学科教育的载体和手段

哈佛大学建筑学系硕士刘焉陈提出,艺术教育并不把艺术本身作为目标,而是通过反转课堂的方式实现全科教育乃至人格教育及公民教育,使艺术教育成为所有教育的中心。艺术创造是创新的原驱动力。接着他介绍了哈佛大学语言与文学教授Doris Sommer教授所创办的联接课堂教育与公民教育的美国非营利机构“Culture Agents”,该机构以哈佛本科生的课程、研讨会以及设计项目为主体,旨在发扬多元的艺术与人文思维,以解决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在2004年,该机构已经培养了来自全球的300余名教师,包括美国、中国、南美、非洲一些国家,合作伙伴主要是这些国家的公立学校、中小学和一些课外教育机构。同时,它在社区中心和美术馆都举办过多次工作坊。

王大根: 高等美术教师要为基础美术教育服务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王大根教授认为美术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全体学生的美术素养。所谓的大美术的概念,不仅仅是写实性的绘画,高师的目标是,艺术素养、教育素养一起抓。在基础教育服务上,不能光强调学术性,而忽略了师范性。他认为,师范就是应该什么都学,并展示其当副校长最后一年完成的包含所有课程的课表。最后,他展示了师范生在专业学习上的成果,包括中国画、版画、磨漆画、油画、民间艺术等专业作品。

任蕊: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公共美术教育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公共美术教育与发展部副主任任蕊分享了过去几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公共美术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和成果,包括中央美术学院跟其他一些小学的合作。作为一个公共美术馆,在功能上回馈社会,补充基础教育,实现社区基础美术教育创新,不仅如此,因为美术馆背靠国家和学院的密集的美术资源,针对各种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补充,美术馆举办各种工作坊及讲座,青少年儿童有机会深度体验和参加各种创新尝试。

陈卫和:美术师范-郭绍纲研究的意义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所所长陈卫和教授主要阐释了郭绍纲在美术师范的发展中起到的重要意义。郭绍纲先生首创了国内第一个美术教育师范系-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至今,毕业生达到2100多人,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师范生的培养为广东乃至于华南地区的美术教育发展做出了贡献。中央美术学院的邵大箴先生评价郭绍纲先生是新中国第一个重视艺术师范教育的人,是他确立了师范在中国高等美术教育里的重要地位。郭绍纲认为“培养美术教师有别于培养艺术家”,不仅教学生怎么画,还要教学生怎么教,这就是培养美术教师有别于培养艺术家的地方。

李豫闵: 高等师范美术生综合素质培养---以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国家基地班教育改革为例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李豫闵详细介绍了福建师范大学获得国家教育部批复的“全国体育艺术国家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师范大学拥有的资源比较丰富,学科渗透比较强,校内的一些资源都可以为美术师范生服务;但跟专业的美术院校比较,专业的基础相对会弱一点。他认为,高等院校办学要强调特色办学,师范大学美术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应该主动吸纳传统文化资源和地域文化的优质资源,并融合新的方法和观念,使之能够真正地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国家的文化事业、美术教育、文化推广培养合格人才。

莫书草:哈佛大学教育学院艺术教育专业课程的学习与体会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艺术专业硕士莫书草介绍了纳尔逊•古德曼于1967年创立的零点项目,这个艺术教育项目的意义是在艺术教育项目中帮助人们在学校和社区设计和实施艺术创业项目。而这“创业”不是以金钱为目的,接着她通过她来自不同背景和专业的朋友、同事的例子来解读什么是“创业”。该项目通过参与该项目学生的多元性建立一个艺术教育领域的新定义,将艺术教育转为更包容、跨越边界的“艺术在教育当中”。相信艺术在重新想象和在创建一个公平和正义的社会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艺术家和艺术教育者能为社会改变做出独特的贡献。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