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孔才被历史遗忘的中华文化保护者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2-04-08]
1949年4月,贺孔才先生将自清朝乾隆嘉庆年间起二百年来家藏的图书一万二千七百余册、文物五千三百七十件无偿捐献给国家。
揭开尘封的历史档案,我们在寻找一位早已为世人所遗忘的名字——贺孔才。在1949年历史博物馆的捐赠记录中,简单记载着“1949年4月,贺孔才捐赠文物5371件,该馆为此举办了‘贺孔才先生捐赠文物特展’。”在1949年的《人民日报》上,我们寻到了北平军管会为贺孔才先生专门刊发的通令嘉奖,“本市贺孔才先生于解放后两次捐出其所有图书、文物,献给人民的北平图书馆及历史博物馆,计图书一万二千七百六十八册,文物五千三百七十一件。贺先生忠于人民事业,化私藏为公有,首倡义举,足资楷模,本会特予嘉奖。”
几行疏落的文字,简简单单,将贺孔才先生的一次义举概括尽了,很快被1949新旧社会交替的风风雨雨冲刷干净了。但是,中国文化不可以忘记,我们今天为中华文明的灿烂悠久而自豪的子孙后代不应该忘记,正是有了贺孔才先生这样有着博大胸襟和非凡气度的无私者,中华文化才可以传承、延续、振兴。唤醒历史的记忆,就是对未来的昭示。我们纪念贺孔才这位中华文化的守望者,就是要唤醒今天的人们对于保存文化、延续文明的重视。
孔才只是贺先生的字,他本名贺培新,祖籍河北武强,1903年生于河北故城,号天游,笔名贺泳。1926年,举家迁往北平,在这座文化古都度过了他洒落的一生。作为出身文学世家的青年才俊,贺孔才从小跟随祖父攻读古文辞,功底很深,后拜当时名震一时的古文名家吴北江为师攻读文学,书法师从秦树声,篆刻跟随齐白石,有名师指点,加之他天分极高,很快便成为北平当时很负盛名的才子,文章、书法、篆刻都高人一筹。对于他的才学功底,现在已无从考究。但是,从他的老师齐白石对他的评价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齐白石老人对于这位得意弟子的器重。在贺孔才出版的印集序言中,齐白石老人对他评价道:“消愁诗酒兴偏赊,浊世风流出旧家。更怪雕镌成绝技,少年名姓动京华。”1927年,齐白石又为孔才先生的印集题词道:商也起予余愿足,壮夫怜汝宦情违。高人可做今难做,不见湘山未敢归。贺生刀笔胜昆吾,截玉如泥事业殊。小技哪应从白石,无情何不慕南狐。孔才仁弟已将蓝出青,丙寅、丁卯两年所刊印共得六本,余为评定后,复为题记之。”嘉许备至。从这两段题词中,我们也可以揣测,孔才先生虽然才情四溢,但仕途不是十分顺利,在学界却名震一时。他历任北平市政府秘书,北平市古物评鉴委员会委员,中国大学国学系副教授、秘书长,河北省通志馆、国史馆编纂,文名籍甚。一方面因为他是齐门弟子中的佼佼者,又因为他是桐城派名儒吴北江先生的得意弟子,古文诗词作得很好,所以北平城的名流学者、学校及文化学术机构人士、报业编辑,多出其门下。现在台湾著名篆刻家王北岳,就是贺孔才先生的得意弟子。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孔才先生即响应政府号召,将自清朝乾隆嘉庆年间起二百年来家藏的图书一万二千七百余册、文物五千三百七十件无偿捐献给国家。其中,捐给北平图书馆(现今中国国家图书馆)图书上万卷,其中元刻本、明刻本多达数十种,特别是印谱收藏尤其丰富,很多是难得一见的原拓印本。为方便北平图书馆人员核对书目,他特别将自己手撰的《潭西书屋书目》送到北平图书馆。在这本书目的前言中,他详细陈述了《潭西书屋》藏书的兴衰始末。自孔才先生太高祖起就开始藏书,历代相传,随着贺家自武强县北代村辗转至故城县郑家口,直到1931年移至北京,专门在北平城西北积水潭畔建造了藏书室,形成了计有古书十万卷、各种古物文玩五千二百余种、书版五十六箱的较大规模。这些藏书一部分来自贺氏先祖所传,一部分则来自北平城大大小小的古玩店和街头巷尾的旧书摊,都是孔才先生费尽心血淘拣而来。因为这些善本古籍“所购多金石原拓和名家考校之本”,所以弥足珍贵。其中元刻本《唐音》、《朱子大全》,明刻本《元文类》、《郢史》、《唐文粹》、《陶渊明集》《周礼》、《大学衍义》、《尹和靖文集》、《百川学海》等,都是难得一见的孤本。
1949年,孔才先生革命热情很高,他的三个儿子陆续参加了革命,他也参加了南下工作团,随解放大军南下。回京后,他被聘任为中央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办公室主任,刚刚想大展宏图,发挥余热。但是,出身于地主家庭的背景使他开始蒙受政治打击。作为一个自尊心很强的知识分子,他无法排解自身的苦闷,1952年,在一个静静的夜晚,他吊死于北海团城。在他死后,留下的除了捐书的义举外,还有备受当时学界推重的《天游室文编》、《潭西书屋诗钞》、《说印》等著作。
时间已经过去了50多年,孔才先生的名字已经被人遗忘了,但是,他捐赠的万册古书却记得他,在国家图书馆地下书库中,无言地讲述着曾经为它们付出心血的护书者精神的崇高。王冬玲 北京青年报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