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艺术观点

如何"实验"?——谈第12届全国美展实验艺术展区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4-08-18


时间:2014年8月14日下午

嘉宾:彦 风 中国美协实验艺术委员会秘书长

王郁洋 当代艺术家、中央美院实验艺术系青年教师

武小川 当代艺术家、西安美院青年教师

彦风:欢迎做客今天的艺术中国沙龙。今天我们请到的嘉宾是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青年教师、青年艺术家王郁洋,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青年教师武小川,他在西北地区实验艺术教学和实践工作方面进行着积极的探索。

今天我们讨论的是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其中第一次做的有关实验艺术方面的展览,两位老师也是参加了展览的相关工作。我首先简单介绍下展览的情况。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成立三年多时间。2014年我们迎来了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此次我们集合了50多位艺术家参与展览的展示和展出,这个过程既辛苦又兴奋,从策划到挑选作品到展陈、亮相,是从200多件作品中挑选出的优秀作品。作品提名由全体委员会委员、各方面的专家组成,具有当下性、代表性,从年龄结构上、地域分布上有着充分的考虑。在展陈过程中,展览形式也区别于其他,除了架上,还有装置、数字媒体。整个过程集合了专业人员的意见,今天的两位嘉宾也参与了布展。我想今天讨论围绕实验艺术在中国美术界所占的位置,以及未来发展的前景。

首先请王郁洋老师就实验艺术教学有着什么样的学科背景?我们如何理解“实验”,它在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是怎样的?

王郁洋:我们在2012年做过第二届实验艺术全国高校文献展和实验艺术教育大会,在整个大会和展览上,我们做了一年多的考察。实验艺术变成真正的专业,是中国美院和中央美院将它变成了一种教学,而在这之前,许多教师已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尝试和应用。“实验“一词和别的专业以类型、媒材来起名是不一样的,它是一种方法论,是一种工作方法。试验是尝试一种没有经过理性验证的东西,而实验的可行性是完全的,实际是在验证一定的理论关系。我们系在前两天做了一个实验艺术十年展,这也是对我们系教学的一个总结。我们系教学和美院别的专业不同,我们更多的强调学生的理性建构方法以及对工作方案的讨论,而不仅仅是灵感来了,就将灵感展示出来。我们讨论为什么要有火花存在,要展示成什么样,它不再受限于媒材,当方案和想法确定后,再去寻找适合的媒材和艺术形式。在我们系,学生的头脑拥有一个有思路、逻辑关系的工作习惯,在这里能学到许多可以运用的东西。

彦风:方法论是实验艺术系很独到的东西。那么所有来实验艺术系学习的学生,专业背景是否和以前学生的专业要求一样,例如油画专业必须有油画背景?本科到研究生阶段是否必须有相同的背景才可以继续学习?

王郁洋:这也是我们正在讨论的问题。我们系即将变成学院,这样就可以独立招生,我们希望学生群体更宽泛些,理工科、文科学生都有,只要他们愿意来做这件事,我们都欢迎。当然,前提是要很喜欢。

彦风:央美的实验艺术系已成立十年了,其他艺术院校是不是和中央美院的教学理念一致?还是说你们希望是不一样的,这种不一样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郁洋:实验艺术的核心都是一样的,它需要理性的验证。像广州美院、西安美院等院校,每个学校的实验艺术教学都以这个为基础,只不过每位老师开的课程不一样。比如我们的思维方式课,教学核心是改变学生以往的思维局限性,可能每个老师为大家设置的课题内容不一样,但核心是一致的。全国各大院校基本是如此。

彦风:谈及跨界的问题,我想问武小川老师,武小川老师毕业于央美靳尚谊先生的第一油画工作室,您如何从油画专业转到实验艺术方面的?

武小川:我也先谈下实验艺术这个概念。美术学院的专业分割是一种现代主义下的类型学分法,按照技术、材料分成各画种,其实这种东西就艺术当下发展来说,是有些脱节的,因为艺术对应着丰富、万千变化的社会,按传统材料学划分,远远不够。以前美院培养学生,最好的成果是参加全国展览,而现在我们希望学生去参加国际性的展览,但好像没有一种专业能对立得上,因为世界的艺术发生着太大的变化。我认为,艺术家的创作不应该受限于材料和专业本身,而应注重对世界的认知和想法,最终通过材料、媒介形成观念的表达,这是完全不同的一种生成方式。我们、都经过传统的美术教育,接受过范式的绘画形态,但后来我们发现长期积累的技术锻造不能完全对应得上对社会、对生命的看法,不能跟上社会的快速发展,这时候创作就会变得特别吃力,相对我来说经历十分痛苦。艺术生成应该是反转的,不是经过技术锻造的,而是经过学会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后,再用手创作出来。

所以我觉得实验艺术带来的启发,它与传统的创作生成方式不同,这个意义十分重要。所以在实验艺术展览区,我们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作品,它的开放性对应着当下社会发展的各种可能。如今美展已发展到12届,也形成某种艺术范式,相对来说具有某种的系统性和封闭性,所以我觉得美协找到实验艺术作突破口,特别有意义。我自己也在不断摸索,思考如何用观点和方法组织艺术的语言。其实在高校里,很多老师都在做实验性的尝试,央美实验艺术系的教学设置确实也给我们教学一线的老师带来很多启发。艺术的世界不仅仅在中国,它是全世界的,反观传统专业的学生思维,其实还有一点点的怪异,需要加强思维上的突破和发展。打破专业的界限,是我们现在要做的事。

彦风:您现在要做西安美院实验艺术系的成立工作,在您的计划中,它应是怎样的形态?参考央美还是独立创作一个体系?

武小川:我和很多老师在聊这件事。在一些系统逻辑和方法的构建上,我觉得是接近的,但在某些特色的发展和类型上,是有区别的。比如西北地方院校,在经过一定的方法论积累后,在哪些方面实践会更加有效有特色,这个我们做过很深入的探讨。比如历史、传统语言转化、地域性文化资源的挖掘,这些方面我们有优势,这次展出的作品本身就是大的类型,所以可能在大的结构上、内在方法论上会比较接近,但在某些方向性和特色上,我们一定会主动去寻找不同的特点和方向。

彦风:我相信这也是实验艺术教学的特色——“和而不同”。在本届全国美展实验艺术展区中,有王郁洋的作品《人造月亮》,曾在许多博物馆、地方机构展示过,您如何向大众介绍您的作品?

王郁洋:这件作品是07年我还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做的,用了一万个在市场上买的节能灯组成了人造月。人类总是在不断模仿自然,超越自然,灯是人在夜间唯一可以替代月亮的东西,逐渐地大家发现灯比较耗费能源,后来便开始出现节能灯。当人有了晚上使用这个东西的习惯的时候,它已经不仅仅是个灯,而成为一种象征,象征着人类战胜自然。天上有自然的月亮,但人给自己制造了一个月亮,这两个东西形成一种矛盾,人不断地解释自己,又不断在改变自己。 这些作品你能看到许多灯,有许多裸露的电线,这就是当今人造物的体现。

彦风:看到这个作品,我想到你是美院附中毕业,后来在中央戏剧学院学习舞美设计,又在人艺工作过两年,最后考的中央美院研究生。我觉得你的学习背景和这个作品的创作十分贴切。武小川老师这次展示的作品是《关中考》,用影像和现实的模糊、矛盾关系创造了另外一种故事情节,您当初是怎样构思的?

武小川:作品的创作来源于我的一个项目,10-11年我牵头了陕西的一个数字化考古项目。项目做完后,我发现自己做的只是田野考古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但在历史态度的艺术表达上,没有做出很有创造力的事情。我一直在想这件事。后来我收集到一本书,是1933年日本汉学家写的一本《长安史记研究》,第一次用图像方式从现代历史学角度探讨整个长安的历史地理。我看完后觉得特别有意思,也一直在想怎么用这些照片做表达。当时没有想出什么效果,我虽有一个很明确的工作方法,但结论不得而知,这和可把握的画画不同。当现场叠加出来的作品出现后,我很惊异,有一种既叠加、又错位、又模糊的感觉,这太像我的某种历史判断了,因为没有真实的唯一的历史,只有每个人解释的叠加的错位的历史,这个作品对我的内心触动很大。

其实实验艺术很多内在的艺术生发的方式和传统艺术创作不同,它都建立在某种理性的工作方法上,在这种艺术类型上,理性更主要,并且它的结论是未知的,我们无法把握,只能凭借经验。这和传统专业不同,也是我这次田野调查里最大的收获。我们一直在谈论实验艺术的样态到底是什么,其实我们从事实验艺术时,并不会想这些,而更注重创作实验的工作方法,我想这是在这个时代最有意义的。

彦风:在当下而言,艺术其特点不再给出结论,更多的是提问、发问,向作品发问、向艺术家发问、向观众发问,答案多元;不同背景的交流,艺术只是一个思维方法论的过程,不会太多考虑你要做成什么样,并且它关乎很多东西的融合,因此在模糊的空间地带,我们会有许多发挥的可能性,探索性更强。本次美展大家也都涉及到策划工作,二位对这次展览情况的印象如何?对哪些作品印象最深刻?

武小川:地方院校包括省里对美展非常重视,这和在北京不一样。这次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一点是,所有展区的作品尺寸都是固定的,美协工作人员都会拿尺子去量,很严格,因为如果每个人都超尺寸的话,展览就没法办了。我有30多平的展线,这很刺激,并且这次展览遵循着当下最新策展要求,在布展上十分有说服力,工程角度上也非常到位。这在对观众的影响力上,太有突破了,很有意义。

彦风:美协开始做实验艺术展览本身就是突破。原来有实验性的作品,可能会被安排到别的展区,而现在成为一个独立展区,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的艺术家,找到相应的位置和感觉,让艺术家与观众重新理解和认识展览本身,它对中国艺术的发展有什么影响。王老师,对此您有哪方面的考虑?

王郁洋:我认为这次美展更像一个大的文献展,不像以往各地方选送作品放到一起展览。大家在选放作品时也在思考各个作品间的关系,我在不同场合都见过这次展览的一些作品,但聚集到一起后,又出现了许多概念上的碰撞。我们不单看单个的作品,还有整体的空间关系,这很有意思,也体现了实验艺术不一样的关系。此外这次作品都是近中国十年来十分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作品。有些艺术家刚毕业,带有80后的实验艺术特征,有些艺术家很有经验,很成熟。我觉得这次展览充分考虑了不同年龄段的艺术特征,所以更像是一个大的文献展。

武小川:我在布展时也到处看,我能感觉到在全国美展体系下,能给艺术家一个充分施展的空间,特别难能可贵。此外这些艺术家作品能形成有序的内在关联,这些作品的内在叙说非常清晰,这一点上说,它获得成功非常关键的一点,和传统展览不一样的地方。

王郁洋:美展其实就是个完整的作品,这很有意思。最后我们回归到实验艺术。对于未来,再过十年,你们想象中它会是什么样的结果,或展现在大家面前的什么样的情景?

武小川:我在学校也在不断推进新的某种概念的建立。前阵子我和学院领导讨论,其实实验艺术有很多的可能性,有很多交叉和融合的机会,它会对传统美术学院带来许多的刺激和启发。我个人认为,改革必须思考如何出发,如何有效完成。而实验艺术在未来十年,肯定会对各个高校建立的新的艺术生成方式形成一定的艺术启发,在未来肯定会成为在学科、专业发展上最有成果、最有效的专业。

王郁洋:从小的展望方面上看,我觉得在未来,中国的实验艺术能在国际上有真正的对话关系,而不是以一种猎奇方式去讨论。艺术中心会发生位移,从希腊、意大利、英国、法国、再到美国,我觉得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正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而在未来,实验艺术是在时代语境中成长的,能让中国艺术受到关注的可能就是实验艺术这一块。

彦风:中心位移这一说法很有意思。我觉得实验艺术而言不光停留在实践、教学上,而是和大家的生活相关的,它具有探索性、创造性的思路。也是艺术中心位移的证明。感谢二位做客艺术沙龙,我们期待和观众一起欣赏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的优秀作品。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