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画家范明正——具象的东西表达的是一种情绪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4-04-23]
范明正,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职业画家,是70后具象艺术的代表画家之一。曾师从著名艺术家石冲先生。范明正具有深厚的中西艺术底蕴,有着深厚的古典绘画技能同时具备敏锐的当代艺术意识,在70后具象画家里面他的作品具有一定代表性。范明正无论对待艺术还是学院教学的态度,都秉着一贯认真勤勉、精微细致的职业精神,这是在今天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里面非常难得的。在下面的采访里范明正畅谈了目前的生活工作状态并分享自己对艺术独特的观点。
艺术家范明正
艺术中国:从上次的采访到现在,你已经从职业画家成为学院画家,这期间你的绘画和生活经历了哪些变化?
范明正:是的,2011年10月我在偏锋画廊的个展之后,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05年清华美院研究生毕业后,当时恰逢艺术市场的兴起,我成了职业画家和多家画廊机构合作。这次调入首师大是重新从体制外跑到体制内,从散养的鸡变成圈养的鸡了。体制内外有很多差异,最明显的是评价机制,象评职称,要考外语、计算机、在所谓的核心期刊上发文章...这些事对一个画家意义不大,在体制内的教授当起来也不容易,要在夹缝中求生存,老师忙着弄无意义的科研反而放松了创作和教学,弄得老师学生都怨声载道。是时候改变了,不变大学就真的腐烂了。我很感谢我这七八年做职业画家的散养状态对我的磨炼,给了我勤奋自律的创作状态和面对社会的能力。我很清楚什么该坚持什么要放弃,好好画画和教学,出点干货比什么都有意义。
我目前绘画要借助摄影的成分比较多,前期要拍摄、找模特、后期制作、订框做底、画面创作、翻拍扫描、做外框,这一套程序很复杂,所以和我妻子赵艳婷一起合作分工来完成作品。
艺术中国:谈谈你目前关注的绘画题材,是否还是聚焦社会层面?
范明正:写实油画的周期缓慢,从有一个想法到实施要很长时间。我有一个京剧的题材准备了很多年了,还没在画面上呈现。现在画的还是几年前的童话题材。急不得,要细水长流的,慢慢打磨。在技术上会比原来的更成熟,画面更丰富。
要关注的东西比如图式方面可能有一些改变,毕竟没有做起来,没有落到画面上,我也说不太清楚。京剧题材,怎么样能让画面更有视觉感,更个性化一些,避免老套,跟原来的那些不一样,我现在在琢磨这些事。
艺术中国:在中国画京剧题材的人也有一些,相对来说贴上中国符号印记比较多,你如何考虑它的当代性?
范明正:当代性肯定会考虑,中国符号不用刻意地去想它,每个人做出来都会不一样。我喜欢看京剧是受我父亲的影响,他的娱乐就是看戏,他对京剧很痴迷的。我从小就受他影响,偶尔也会跟着去看戏,
京剧的化妆,脸谱化的东西,既戏剧化舞台化又生活化。本身就具有当代性。太日常的东西觉得少点陌生感新鲜感,京剧那个脸谱在你眼前出现时,每次都会眼前一亮。我去京剧院,演员化妆的时候我就到后台去看,我拍了很多图片,演员往脸上涂油彩,上妆卸妆的过程更让我觉得比在前台完整的剧情表演更有触动,但怎样一个契合点去弄我现在基本上有个脉络,我已经积累了很多素材,我估计这一批画完之后肯定就会画这个题材。
艺术中国:我觉得你的绘画中平静的表象下往往能抓住某种生命瞬间的感受,一个现代人转化到古代的境界里面,这里有一个情景的变化,也有表演和非表演的状态转化。就像德加《舞女》系列里舞女表演和生活的临界状态。
范明正:戏里戏外的中间状态,一个含糊不清的,似是而非的中间状态,特别有意思。你刚才说的话我特别能感受到,戏里戏外,戏台上生活当中,总是让人产生一种错位感。表现这个还不能太老套,样式太老太传统没多大意义。得去找一个的图式去表现它,得是一个当代人的样式。
艺术中国:几乎所有的写实画家都回避不了绘画的当代性问题,可能所有的写实画家都面临这种焦虑感,就是说我的绘画是否过时了?
范明正:肯定会有,与当代艺术的这种错位感早就出现了。前几天给研究生上艺术创作方法课,我邀请了一个朋友过来做讲座,是从纽约过来的,他在纽约呆了大概17年吧,讲的是惠特尼双年展和军械库的那个博览会,他拍了很多图片给学生看。当时我给学生讲你们一定要认真听,也要去提一些尖锐的问题。那一天场面确实很热闹,他放的很美国化的东西学生好多是接受不了的。有一个搞国画的同学直接上去之后就跟他争论,他说我上午在国家画院看一个传统山水画展,现在突然看这么一个东西,暴力色情的都有,同性恋、生殖器、性爱的场面,都成了艺术。
装置、录像,这些媒介现在并不算什么新鲜,现在学生对装置一些东西并不陌生也不排斥,但表达的内容差异很大,中国人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习惯。两种文化,两种社会阶段确实有差异。比如美国人性取向、性别的、身份的,肤色的关注是他们历史和现状决定的,不一定是审美的,甚至反审美。中国的艺术还是在一个审美的范畴。所以会有碰撞。中国艺术家做装置和影像也会用中国人的方式。比如说徐冰的东西,他用了很多很新的手段,大家会觉得能接受,因为他是一个中国人的思维,比如说汉字呀,《何处惹尘埃》,大家并不反感,他还有一些人性关怀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其实并不是一个当代性的问题,还是文化差异。
我们这个时代,就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任何人要用一个包容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任何事物,像古典时期的一统天下,肯定不行。也不要非此即彼,只要它存在,只要是某一种风格做到某一个档次,只要合理我们都认同。也无所谓过时不过时了,新的老的共存,这是一个艺术的生态。
艺术中国:你觉得中国绘画的当代性的表现上是偏于题材的,还是绘画语言方面,你更看重哪一方面?
范明正:这两方面都重要,但都要让大众和专家接受很难。现在专家和普通大众成了两极,很对立。普通老百姓比较关注审美的,典雅的,唯美的这些东西,专家就不喜欢,专家就关注原创和实验性。后来我也在反思一些事情,唯美不一定是不好,其实这是一个有更大受众的普世价值,我现在对待这个东西比较包容如电影,业内人都在说那些文艺片好,文艺片有几个有票房呢,基本上没有,很少有电影学院拿出一个教材来让你看一些商业片,画家和导演面临的问题很相似。
比如说我周末让你去看一个特别深奥的文艺片你都不会看,你反而喜欢一种戏谑的片子这个就很有意思。但是写进美术史的永远是那些实验性的深刻的,先锋的,有巨大创造性,个性的东西。所以说艺术史跟这商业是完全两码事。很奇怪也很有意思的现象。
艺术中国:你在微信里面分享了很多中国当代的具象画家,你觉得中国的具象绘画进步性表现在哪里,它的问题还有哪些?
范明正:中国具象绘画, 我觉得具象,尤其是当代写实趣味跟原来传统完全两码事,一个是写生的体系,另一个是影像的体系,它借助于影像照片,是在用相机的眼睛在观察事物,这就跟传统的写生的东西拉开距离。
但现在有些年龄大的老先生会比较排斥影像这一块,会觉得你画照片干嘛呢,其实还是不一样,技术只是一个复制的手段而已,你要表达的内容那是更重要的,他们觉得非要写生才行,这跟他们的年龄知识结构有关系,这些都可以理解,我们到七老八十,也会有一些对新东西的不认同,这很正常。
艺术中国:有评论家认为写实绘画的方法画出来的东西实际上都带有个人明显的风格,但是影像绘画更冷静,让绘画更接近于事物原始的某种状态,摒弃了一些主观的情绪和个人风格。
范明正:人的一种感知方式不会到机器那么准确,人也想画的准,但是人总是有错觉的,不像机器,机器没有错觉,机器更精确。比如我们自己,这块黑和那块白同样的距离,你会画的大一点,小一点,但机器不会。
艺术中国:中国画家目前借助摄影手段和观念的有很多,你怎么看这一问题?
范明正:影像绘画就是科技的一个产物,很有历史的阶段性,它就是个新东西,就是技术带来的读图方式的改变吧。其实我觉得这些东西,无论是表现主义的,甚至涂鸦的那些东西,还是这种影像的,这只是表面真实的一个反应,这都是一个外壳,现在的影像会给你一个表面真实,表象上只是一个表面真实,其实艺术家更深刻,更打动人的不是这个表象真实,它是一种情绪,具象的东西表达的也是一种情绪,其实我们艺术家去追求那个情绪,那个是更本真的东西,更核心的东西,我们总是在纠结于是写生,还是摄影,还是涂鸦,还是真实的写实,这东西我觉得都是表象,就是一个手段而已。影像绘画不是现在就有,比如大卫·霍克尼发现古代大师早就借助影响工具了。他举了几个典型的例子,荷尔拜因有张作品里,出现一个拉长的骷髅头。如果我们正常的来看,这个脸突然给拉长了,而且拉长的就像我们用PS做出来的一样,他其实就是在用暗箱起稿,暗箱稍微一偏,形成一个角度,就变形了,他就按那个形来描,描出来之后是一个变形的,一个均匀拉长的一个形。你会发现他画的人的外形是绝对真实的,不像肉眼观察的。再比如维米尔的画里还有景深,前面景物就特别实,后边就类似于摄影似的虚。我觉得借助影像手段都不是一个问题,看文艺复兴的时候在用,现在也在用,只要科技再往前发展,肯定会受到周围这种图像方式的影响。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