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艺术观点

评余华作品:从面对天空到介入现实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4-03-20
20世纪的中国大部分时期处于动荡之中,能持续三四十年笔耕不辍是件奢侈的事。这某种程度上造就了批评家所说的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前半部分基本是青春文学的问题。但是,新世纪以来,这种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创作的作家依然保持旺盛的创作活力,并且代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高度。他们创作的成熟,整体带来了现代汉语文学的新变。

  从面对天空到介入现实

  洪治纲(杭州师范大学教授)

  读余华的作品大概20年了,有两个感受。第一,余华一直在处理作家和现实的关系,这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呈现的状态有密切关联。早期,余华试图以一种很简单的方式介入现实,比如1987年之前他发表了十来个作品,试图和现实建立关系。但是后来发现无法和现实建立关系,因此从1987年到1990年,他的整个创作体现出当时很多青年作家跟现实无法解决的一个关系。那个时代的先锋写作是跟现实背离的,他们的作品放到任何一个环境中都不会改变小说的本质,有点类似青年人不信任现实、永远面对天空的创作,标志性的作品是余华的《虚伪的作品》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余华写了《在细雨中呼喊》 《许三观卖血记》 《活着》 ,直到1995年左右创作了很多很有意思的短篇小说, 《蹦蹦跳跳的游戏》 《黄昏里的男孩》《空中爆炸》 《战栗》等等,就像一个渐渐成熟的人,余华开始直面现实,这个过程中很多主题是充满着抗争的,体现了成熟的人和社会抗争的复杂情绪和状态。这个阶段是面向现实进行的反抗性的写作。到了新世纪,特别是《兄弟》《第七天》发表之后,余华的整个创作,无论人物设计,还是作家对社会的情绪,真正深度介入了现实,但是作家觉得反抗是无力的,作品体现出的是无奈、反讽、解构。三十年的创作道路,余华从最早的面对天空、面对理想,到与现实正面碰撞试图反抗,再到近几年来一种无奈的解构,通过这些变化,我感到的是一个人逐渐走到一定年龄对现实的理解,也代表了我们某一代人对中国现实变化内心的一种强烈感受。

  余华作品还有一点令我为之迷恋,就是有一种很宽厚、温润的人性基调。虽然早期余华的作品给人冷冰冰的感受,有时候看到的是一个血管里流的都是冰碴的形象,但是从《在细雨中呼喊》开始,余华一旦让人物回到现实中,就会有很多温暖的地方。这是一个作家不可或缺的核心的东西。

  成熟改变文学的品质

  张新颖(复旦大学教授)

  我从一个文青的学生时代开始阅读文学、阅读余华。如果在一生当中有一些作家可以跟着读30年,感觉特别奇妙。余华只比我们大几岁,我们经历了同样的社会变化,看着他在变化,自己也一定在变化,在这样不断变化的时刻,还能够一直读他的书,每次读都会有一些想法,这是很微妙、很特殊的一种感受。所以想到这些作家作品时,我个人心里是有一些感激的。

  走上一条路,开始时可能人很多,但走着走着人会越来越少,有的人可能走到另外的路上了。所以30年的路走下来非常不容易。从现代汉语以来的文学创作来看,这是一个特别有意义的事情。因为讲到20世纪文学,现代文学的前部分基本是青春文学,我们讲每个时代的代表作品时,基本是讲那个时代青年作家的作品,从“五四”一直讲到40年代、 5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但是这个情况到了90年代之后发生了变化。一些80年代就开始创作的作家,甚至更早一点的作家,比如在70年代就开始创作的贾平凹,他们的创作持续了30年、 40年。这个不仅仅是时间拉长,而是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他们一直是时代文学最重要的力量,而且是能代表时代顶层的作家。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语言、任何一个时代,如果只有青春的、青年的文学,除了这个之外,没有中年的、老年的文学来做代表,我认为至少是不够丰富、平衡、完整的。这个局面,到了新世纪慢慢改变了,这对于中国文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他们会改变文学的品质。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