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艺术观点

许江:塑人 塑艺 塑风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4-02-11
回溯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85年的历史,仿佛追寻一条与一国之艺相关的艺术学科史的生存道路,仿佛检索一份中国雕塑创作和教育的出生与成长档案。道路坎坷而漫长,档案纠结而斑驳,但我们总能在追寻中感受到一代代创建者的使命胸怀,在检索中辨明雕塑中国的成长与播扬的精神品格。

中国雕塑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既有明晰的历史传承关系,又有延绵的实物遗存可寻,是世界三大雕塑传统之一。但现代意义上的雕塑艺术及其教育在中国却未满百年。它始于西学东渐背景之下的新文化运动,始于受着西方艺术教育思想引导下的现代学院体制的创立,始于我们有幸引为先驱的一代美院创建者们。一门传承数千年、镌刻民族心灵的艺术种类与其学科专业体制百年历史之间存着一份令人惊骇的差异,中国雕塑始终在一代代石雕泥塑的师傅们的巧手中传承,中国绘画中蕴含的文人士大夫的文心诗性及由此生发出来的美学自觉、画学品评并没有在雕塑中形成相应的思想研究深度,这些都是中国近现代文化面对西学强势、濒临式微的严峻挑战,也是85年前林风眠先生、李金发先生创建中国最早的雕塑专业时的现实背景。
今天,我们回溯中国美术学院(以下简称国美)雕塑系85年的历史,仿佛追寻一条与一国之艺相关的艺术学科史的生存道路,仿佛检索一份中国雕塑创作和教育的出生与成长档案。道路坎坷而漫长,档案纠结而斑驳,但我们总能在追寻中感受到一代代创建者的使命胸怀,在检索中辨明雕塑中国的成长与播扬的精神品格。于是,我们受托于那一代背负沧桑和理想的创建的先师们,受托于这样一个85年传承不息的精神谱系,将国美雕塑系85年回顾展览命名为“雕塑中国”。
雕塑中国,声名恢宏,使命博大。国美85年雕塑之路首要在于塑人。1928年早春,随着杭州西湖孤山罗苑举行国立艺术院开学典礼,在路西的绿树掩映的照胆台一处平房,诞生了中国第一个现代雕塑教育的实体。首任系主任李金发在建院的同时,创作了上海南京大戏院长12米的大型浮雕,揭开中国大型室外雕塑的新篇,他还创立了中国第一本雕塑同人刊物《神车》,后来他以中国象征主义大诗人名世。女教授王静远,中国雕塑最早的女教授,4年后她转赴北平艺专组建雕塑专业。讲师王子云于建院3年后以杭州艺专驻欧代表身份赴法留学与考察,1937年回国任教,1940年带领当时教育部“西北艺术文化考察团”打开河西走廊与敦煌名窟的奥秘,揭开中国名窟遗存的保护与考察的序幕,并耗数十载心血,写成数十万言的《中国雕塑艺术史》。助教刘开渠为争取留学之机,担任蔡元培先生的秘书和助手,艺术院开学的当年,即赴法留学,并发起组织“中国留法艺术学会”。1933年回国,前去看望蔡元培先生,同座的鲁迅先生说:“过去只做菩萨,现在该是轮到做人像了。”刘开渠早期作品甚丰,多为人物雕像。1934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是其时的代表作,当年发表之时附文有言:“这是中国史上的光荣,是艺术史上的奇迹。”十多年后刘开渠先生代表新政府接收杭州艺专,同年新中国成立,毛泽东主席亲率全体政协委员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仪式,从此,刘先生作为纪念碑雕塑组长,投入长达数年的创作。创业的一代教授人人都是一部与雕塑中国相关的历史书,培养出来的学生也都抱负远大,成为今日各大美院雕塑专业创始名师。1928年入雕塑系学习的有曾竹韶、蒋海澄(艾青);1930年入学学员更多,卢鸿基后来成为国美雕塑系的名师;萧传玖于3年后考入东京艺大,1939年回艺专任教,成为一代美院名师;郭乾德1953年任四川美院雕塑首任系主任;曾新泉1953年任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广州美院前身)雕塑系首任系主任;1932年,王朝闻先生入艺专高中部,8年后他奔赴延安,发起和成长了鲁艺的革命雕塑的力量。在这里,仅以美院开创十年为例,我们几乎看遍中国近代雕塑名师塑人成长、自强不息的身影,读到一份中国雕塑教育事业早期的集体家书。

雕塑中国,重在塑艺。85年雕塑之路,名家辈出,力作迭现。上世纪50年代,刘开渠、王临已、曾竹韶、傅天仇、萧传玖、王卓予、邹佩珠等诸位先生先后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创作,这件新中国恢宏的开国巨构,凝结着一代国美雕塑家的心血。与此同时,以程曼叔、萧传玖等为首的名师,较早地意识到新的时代对雕塑艺术教育的需求,开始了影响深远的雕塑本体语言的研究和民族民间艺术的梳理工作。新中国成立之后培养的一代雕塑家很快走上舞台,带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激情,奉献了一系列讴歌革命历史和时代的力作,形成时代精神与语言内涵兼重的创造风习和学术文脉。“文革”之后,以王卓予、沈文强、汤守仁、潘锡柔为代表的一代名师,一方面以严谨的学风持续创造,力作涌现,另一方面以开放的胸怀扶持青年,支持创新。与此同时,国美迅速培养了以曾成钢、杨奇瑞、龙翔、李秀勤为代表的新一代雕塑家,他们凝聚了国美几代人的创作理想和人文厚度,创作了《鉴湖三侠》《仇娃参军》《乡情》等精品力作,同时以朴厚的艺术风格、激情的雕塑语言,形成不同的风格追求。1985年,保加利亚功勋艺术家万曼先生入驻国美,揭开跨材料、跨媒介的实验艺术新篇,以软雕塑的形态丰富了美院雕塑艺术的格局,经过施慧等青年艺术家二十多年不懈的传承和努力,发展成中国乃至国际上纤维艺术创造和研究的重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美雕塑系培养出一代代新人,将严谨与开放的创作风气发扬光大,不断丰富形式内涵和多元发展的特色,取得众多艺术创作的优异成绩。

雕塑中国,亦重塑风。这个风就是国美雕塑之路的学术风气。纵观85年,这个蔚然成风、代代传习的特色在于始终如一地重视专业基本功和开放活跃的学术思想。譬如一个武林门派,前者是上手的功夫,后者是蕴于胸襟、广纳四方的武学境界。功夫的培养在于严谨,在于一系列跬积代代先师心血的训练课程体系。这个体系包括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已制定并在后来岁月中不断充实的素描、解剖、泥塑、创作诸课程大纲,包括中国古代雕塑临摹、民艺研究等中国文化艺术精神的传习,包括金属拼焊、石雕、陶艺、软雕塑等材料实验课程,还包括5个工作室不同艺术方向的特色课程。境界的开拓是雕塑系代代先师的挂牵之事。早年的《神车》即是中国年轻的雕塑教学开拓与交流的重地。国立艺专的使命精神与方法意识相纠结,形成严谨与开放兼重的学风,形成重视形式内涵的传统。正是这种形式内涵的专注,催生了国美雕塑系的具有方法特征的实验性观念倾向,这种倾向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体现为人物雕塑的学术内涵,在改革开放之初体现为形式风格的多元发展。1985年,应届毕业同学张克端、王强、陈皖山、周雷等的毕业创作展以冷峻的艺术思考和波普倾向的追求,引起学院乃至全社会的激烈论争,极大地推进了雕塑创造的实验内涵。1992年,曾成钢、杨奇瑞、孙振华等青年艺者共同策划“第一回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对中国雕塑艺术的当代形式语言与批判性内涵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1993年,李秀勤“视觉凹凸”系列作品个展在国美图书馆举行,揭开实验艺坛对盲童世界的真诚关怀。2000年、2001年、2005年三届“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以自然风光之所的公共艺术创造来演练当代雕塑的拓展。2003年,乘国美新校园建成之机,雕塑系进行重大教学改革,运行多年的两段式教学与酝酿多年的工作室制教学体系正式实施,创建了具象雕塑、公共空间、材料视觉、形态与观念、纤维与空间艺术5个工作室,为新时代雕塑艺术的观念变革、媒材革命、形式探索、材料实验等多方面的追求提供了结构性保证。2007年,杨奇瑞在学院支持下组建中国第一个公共艺术学院,在更为广阔的城市化舞台上进行公共场所的艺术化研究,并在上海世博会等重大项目中得以实践和张扬。继2009年深、沪两地的纤维艺术展之后,2013年,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和“质物素心——施慧艺术展”同时举办。与此同时,李秀勤时隔20年后回应当年的“视觉凹凸”,举办“能量传递”个展。几个展览形成2013年杭州城市文化中一道亮目的雕塑风景。这是一条悠长而生动的艺术实验脉络。这条脉络以代代传承的学术精神、以一场又一场形式内涵的变革力量,持续地影响着中国艺坛。这条脉络还以其不断跬积的民学思考,让雕塑系成为富于材料和空间特征的创造家园,让每一个师生在这里抽丝结网,开启生命能量的转换与塑造。
雕塑中国,塑人、塑艺、塑风。国美雕塑之路,开创中国雕塑艺术教育,并持续地为中国雕塑的研究和育人提供前沿性的实践探索和学术思考。鲁迅先生当年有言:“现在该是轮到做人像了。”纵观雕塑中国85年,其艺深入人间,其意表现人情,其象彰显人神,其魂引领人心。我们梳理长路,仰望先贤,铭记教诲,深化使命。雕塑塑人,雕塑即人!
(作者为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