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远:从学术观而论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4-02-08]
对于不同研究领域,产生的“学术”观也大相径庭。“学术”在过去其本身就意味着理论研究。然而,“学术”摆脱原意,转为“学”与“术”不同专业方向后,相对于艺术行业,似乎彰显了艺术领域的不同研究特征。但是,艺术行业长期“学”与“术”分类或谓分工,最终面临的是一种价值瓦解后果。可以说,这一后果是因艺术价值的汇集作用而产生。艺术价值汇集作用是无法避免的艺术终结问题——“学”与“术”的合流。
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对“学术”理解是模棱两可的。有的只是冠冕堂皇说说而已,有的只重“学”,更多的是重“术”。应该说艺术包含实践与理论两个部分,两者关系无法脱离,相互作用产生艺术价值,所谓:“学术”。
艺术理解的困境
。
艺术表达有其独特语言形式及意义。艺术形式是艺术语言的具体表现,不同形式的艺术语言产生了艺术内涵的多样性。艺术在极力拓展艺术语言的同时,也绘就了艺术发展历程。可以说艺术发展史也是艺术语言拓展的发展史。对于艺术家而言,艺术语言似乎是心知肚明的事,然而,却难以用母语表述的困境是公认的疑难杂症。艺术解读的意义及价值作用,使得这一问题无法根本回避。由于解读需要,此责任无疑被能言善道的理论家所掌控。但是,所谓理论家的解读往往是囿于个人知识结构而论。限于理论家的知识结构大多是文史哲等学科,其理论无法与艺术语言真正接洽。因此,艺术行业的价值取向不可避免发生鱼龙混杂的现象,对艺术语言不了解的所谓专家比比皆是,讨论问题时常局限在艺术之外的学科;有的甚至以讲故事为例,判断艺术价值以市场行情而论。
艺术与理论的矛盾
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吸纳了其它相关学科领域知识并使得艺术具有了更广泛的意义。但是,艺术的主体始终没有被其它学科所淹没,艺术的特点以及作用于人类的感受没有被淡化,感受之后的意义也没有被忽略。通常,理论家认为艺术之形式、语言是技术层面的问题,除此之外的意义(文、史、哲等学科)是更为重要的。诚然,这无疑是削弱艺术的特点,用意义去图解艺术来换取言论权。这一矛盾始终纠结着艺术行业并阻碍了发展。
毕加索的艺术如果脱离了艺术语言形式的表达,我想,任何理论对其作品的解释也是无意义的呻吟。立体主义的概念也是基于毕加索艺术视觉形式、语言所传递的感受后的意义结果,这一结果只有置入视觉艺术史后我们会发现其特点与意义。对于艺术语言的历史性了解与掌握是解读艺术作品的基本能力。忽视艺术语言形式的特点及发展历程,留下的不是言外之意,而是外行之见。
艺术语言涉及视觉、声音、肢体、触觉、空间、材料、科技等场域,从而产生相应艺术领域。艺术领域有跨学科现象,但都离不开艺术语言的表达与人类的感悟相联系。相关艺术领域的发展史,让我们领悟到了其发展厚度及特征演变。
艺术家作为一个生活在现实生活的普通人,其思考与知识背景在相遇周遭环境时,不可能无动于衷,也不可能没有想法。只不过艺术家言语的形式是通过艺术方式传递,而非我们习惯的母语语言。遗憾的是,更多的艺术家在创作完作品之后无法用母语去理论,结果,只能把解释权交于不懂艺术语言的理论家们。
关于母语,想必是理论家的拿手好戏了。相比较艺术语言,文史哲等学科表述的语言没有任何理解障碍,更无需特意转换。因此,母语的共识性在文史哲等学科领域是显而易见的。
问题的关键依然是语言问题。艺术家的发展是不断地拓展其语言的可能性,也可以认为是避免艺术语言的共识性;理论家的目的是用母语达成更广泛的共识性。其中,作为不同语言之功能及作用的矛盾可想而知。
“学术”兼备之道
囿于中国艺术教育“学”与“术”的分离模式,其中对艺术价值判断问题,始终存在“学而无术”或“术而不学”的现状,并使得这一行业价值取向混乱,良莠不齐的比比皆是。因此,只有“学术”兼备才能解决此困境。这也是艺术发展之道。
艺术实践者应该更明白指导个人实践的理念及意义是什么,有何不可替代的创造价值,这些价值意义是否通过实践被有效的传达出、、、理论阅读、思考交流、写作能力是艺术实践者必须加强的。一件好的艺术作品,如果作者都表述不清,那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当然,艺术理论者也应多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对艺术不同表达特质和语义的觉解力。如此,理论才能言之有物,切中实际,从而避免常见的陈词滥调,或者故作高深滥用专业术语、生套哲学词汇,撰写出与艺术作品毫无相关的文章。
在当今物质泛滥之时,对文化理解,尤其在对当代艺术方面所认知程度和能力而言,确实存在不尽如人意的状况。因此,艺术工作者需要在付出更多努力去思考、创作艺术作品同时,更需要提高对艺术作品的理论能力,从而达到让观众接近作品的本体意义,感受到艺术带给人们的精神力量。这里,笔者还是希望重“术”轻“学”的艺术实践者,或重“学”轻“术”的理论家们,积极主动地去研究“学术”之道。或许,这种补缺似乎意味着对过去的一场补考,然而,这对于艺术发展将起到深远的作用。
人的进步总是伴随着不适应,而后再适应的过程。对于业内而言,作品也许能告诉同行是什么,但是,在更广泛意义上,我以为,时间更能证明艺术工作者对“学术”的价值体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