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道人:中国绘画走向世界获取金奖的第一人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2-02-28]
刘锡玲,(1848年-1923年)字梓谦,别名聋道人,祖籍浙江,生活在四川,是我国清末横跨两个世纪的著名画家。他11岁而孤,幼小时家境贫寒而苦攻美术,后从友人周游名山大川,浩瀚自然,人情物态,可惊可喜可怪可泣尽收于画中,尤其是在光绪、宣统年间,刘锡玲的画名尤甚。晚年重听,自署聋道人,其名远播海内外。他除在国画和版画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外,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指头画。刘锡玲40岁后弃笔以指代笔作画,奇趣姿生,成为继雍政时大画家高其佩后的又一代指画大师。其指画涉及山水、花鸟、人物等,画风简练苍劲,不求形似,近于神似,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自成一家。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他的巨幅指画夺得金质奖章。
清朝末年,刘锡玲作为清政府的文化使团团长带领一大批大学生东渡日本讲学教画,他带领的这批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技术,回国后都成了国家栋梁。他在日本研习绘画,讲课授徒,声誉鹊起。归国后辞归故里四川成都,为振兴国家大力兴办教育和公益事业,与成都名士、教育家陆逸之先生一起兴办四川第一所女校,即蜀行女子学堂,聘请日本女教师任教。还兴办四川省女子师范学校、四川省蚕桑学校,参与了四川省"红十字"会的筹建。刘锡玲晚年客居北京作画尤多,在荣宝斋,其指画配上当时我国著名书法家傅桐成先生的字被时人称之?quot;双绝"。其以一年四季景色为题的"七十二候签谱"以中国特有的水印木刻和独特民族风格由荣宝斋印制而成,为当今绝版作品,已列入中国版画重要书目。他在京期间适逢河北大旱,主动义卖作品举办画展,将所得二千两纹银全数捐赠灾民,名噪一时,誉满京城.
1923年刘锡玲去世后,其遗作被全国和世界博物馆收藏,其重要的20几幅指画精品,则珍藏于四川省博物馆。他的传略已载入《中国绘画史》和《中国美术史》。刘锡玲先生的嫡孙刘多俊先生现居四川,他的指画承中国文人画派之格调,深得刘锡玲指画之遗风,是刘氏家族中指画的唯一传人,其指画受到美术界好评。
今年3月5日,四川省博物馆为纪念建馆60周年,推出《清末指画大师刘锡玲(聋道人)遗作展览》,作为建馆60周年的一项重要内容。该纪念画展可让观众近距离看到这位大师流芳百世的精品力作。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