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锐:谈中国绘画的变与不变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3-10-29]
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句话到了维新变法的时候,被康有为拎出来作为思想上的一把大旗。
变,是没有错的。宇宙万物无时不在变动之中。但是,中国人看问题,总是倾向于兼举两端,“执两用中”,在“对立统一”中把道理讲清楚。既然有“变”,就有“不变”。秦汉以后,研究《易经》的学者们对于“易”字的含义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三易”之说:变易、不易、简易。这“三易”概括了《易经》思想的三大原则。
实际上,中国文化就是一个善变的文化,而其生命之强韧,气运之绵长,却成为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惟其不变,故能成其变;惟其善变,故能成其不变。
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孔子通常不爱讲大话,为什么在这里敢说“百世”之后的礼他都能知道个大概?“三代不同礼”,有损之,有益之,因为社会生活不同了,“礼”自当随时代而变。然而,制作一代礼法的出发点和精神实质则不变。“礼之初,缘诸人情”,制礼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群的和睦相处,人心不变,“礼意”亦不变。
中国的绘画到了康有为的时代,是否真的走上了“穷途末路”?现在回头细想,恐怕未必。只是国运衰靡,人们对一切现状失去了信心。康有为百忙之际也不忘对中国画发表一番高论,他在《万木草堂藏画目》中再次提到“凡物穷则变”,“如仍守旧不变,则中国画学应遂灭绝”。但他开出的药方却有点出人意料,并不主张全盘向西方学----“鄙人藏画、论画之意,以复古为更新”。
当然,中国画在20世纪,没有按照康有为“以复古为更新”的路子走,而是目光向外,变变不已。这场旷日持久的革新改造运动,与波澜起伏的社会思潮相始终,不可谓不真诚,不可谓不彻底,投入的阵容不可谓不强大,尝试的方向不可谓不多,然而这些令人尊敬的努力,只是留下了诸多“此路不通”的标示牌,却未能踩出一条可以继续走下去的坦途。
在今天,当一味玩弄“空虚荒诞”的西方当代艺术都已陷入迷惘,试图抄袭他人理念从而引领中国传统艺术走向“当代化”的那些弄潮儿们,更是失却“邯郸故步”,差不多要“匍匐而归”了。
真正的“变”,必然以“不变”者为依托。“返本”,方足以“开新”。否则,“变”也好,“创新”也好,皆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何谓“返本”?,就是回到事物深处那个“不易”的核心,而这一核心一定是“简易”的,是“损之又损”后的那个“道”,那个“精神实质”。《古画品录》云:“迹有巧拙,艺无古今”。一艺之存,当有“无古无今”者在。
那么,什么是中国绘画“不变”之“本”呢?
毫无疑问,“写意”,是中国画发展到了成熟阶段的产物,也是中国画得以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独特高超之处。“写意”者,不外乎两件事,一是能“写”,二是要有“意”。当然,这个“意”也有高下雅俗之分。能“写”者,就是要掌握用笔的规律(包括对纸墨材料的驾驭)。笔墨功力,乃表情达意之前提,元人赵孟頫已经讲得很清楚----“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意”者,则关乎人文,个性风神、情操境界、哲理观念,涵盖创作者的整个心灵世界。“写意”虽不是中国绘画的全部,然“写”与“意”、“技”与“道”中所蕴含的哲学思维和文化精神,汨汨然如源头之活水,无古亦无今。
能“写”而乏“意”,或意趣低下,充其量只能成为书奴画匠;有“意”而不能“写”,则如隔靴搔痒,无济于事。任何时代,任何个人,“创新”也好,“复古”也罢,要想画好写意画,总是绕不开“用笔”和“炼意”这两件事。这就是中国画之核心所在,“简易”、“不易”,而后能“变易”,与世推移,生生不息。
我们不必为贤者讳,不妨将这一衡量标准套用在20世纪那些国画大家身上。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能“写”矣,其“意”高矣,有传承,有创变,风格面目亦“古”亦“新”,奈何世人目之为“传统一脉之延伸”,不入于以革新改造为先务的“新国画”之列,讵知其恰为中国画发展之正途。林风眠、吴冠中,学养不可谓不深,画意不可谓不佳,奈何轻视“千古不易”的用笔之道,未能跨过笔墨之门坎,失在不能“写”耳。严格地说,他们的作品,只是“用中国材料画的画”,而不可径称之为“中国画”。
一幅《万山红遍》刚刚拍了近3个亿的李可染呢?他是深知传统之重要的,所以提出“以最大的力气打进去,再以最大的力气打出来”。他的直面真山真水的态度,和雄健清新的画风,都给新中国的美术界带来极大的影响。然而深究起来,“李家山水”的心得造诣主要在构图格局与墨法上,用笔仍未“入道”,离笔墨之高境界终隔一层,如若不信,看看他的书法就明白了。书法写得好的人,画未必画得好,而书法写得不好,画画一定不会太好,这基本上可以视为定律,因为两者的根本都是“用笔”。其实,古人早就说得很清楚----“……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
再来看看当今的画坛。“变”则“变”矣,“新”则“新”矣,光怪陆离则有之矣,深谙“立意”与“用笔”之道者,则罕觏矣。习画者往往不知传统为何物,却生怕“被传统束缚住”,还没来得及“打进去”,就急吼吼地要“打出来”。
其实,中国传统艺术的创新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所谓“花开本无心,水到渠自成”。如果你真正“打进去”了,深得传统之神髓,就不存在“打出来”的问题,传统会把你“推”出来的。因为你不是古人,你是一个活在当下的中国人。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