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资讯

透视民俗、民间文化热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2-02-06
  今年的春节,堪称是近年来最具民俗色彩的农历新年--中国结、花灯装点着大街小巷;剪纸、彩绘、蓝印花布成为商场和居室布置的时尚物件;唐装和缀有民族织艺图案的时装成为服饰新潮;而各地的旅游景点,更是弥漫着浓浓的民俗风情,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民间年俗、礼俗,原始古朴的民间手工技艺,令游客心醉神迷……这一切,无疑为日渐升温的民俗热、民间文化热又添了一把火。
  大众对民俗、民间文化的普遍热情,确已构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这一波民俗、民间文化热是如何产生的?它传递出怎样的文化信息,其背后透露出哪些社会文化心理的变化?
  民俗、民间文化热的兴起,源自社会文化观念的转变
  任何文化现象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当下这股民俗、民间文化热想必也是如此。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的原因是什么?其背后有怎样一些因素在起作用?
  当前这股民俗、民间文化热的发生,根本的原因是由于整个社会的文化立场、文化观念的转变,这是这一波民俗、民间文化热的一个重要的动因。过去大家比较关注上层文化系统,但从现代民俗学、文化学的角度看,精英文化常常是很表层的,不及民俗文化、民间文化那样具备基础性、本质性。
  欧洲文艺复兴的兴起,从文化上分析其实就是民间文化、民俗文化的觉醒。中国二十世纪初,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周作人、胡适等人都很关注民间、民俗文化,当时各个学科的人都参与到民间、民俗文化的研究中来,讨论它的内涵和价值。这一举动表明了那一代人走向民间的文化立场。
  现在,中国的文化研究又一次转向民间、民俗方面,表明了大家在考虑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的文化构成究竟是什么?文化力量到底在哪里?这是对民族固有的文化系统的
深刻反思。
  我们民族文化的DNA,存在于民俗、民间文化之中
  虽然时下民俗、民间文化艺术受到大家的推崇,但它的现实处境好像并不令人乐观。在民间文化的保护、利用方面有哪些值得关注和重视的问题,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状况?
  日本文化学家曾经介绍,他们在民俗、民间文化方面投入的资金,超过基因工程研究。很多日本一流的学者、科学家都参加到这方面的研究中。而我们似乎还没有充分注意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这是宏观上的差距。从具体的情况看,还有几个应当认真对待的问题:
  其一,民俗文化传统的功能与现代社会的功能要求有冲突。例如古建筑,从审美的角度看,它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但是从功能角度看,它的设备、布局等常常不符合现代生活的要求,住着不舒服。面临这种冲突,经常会出现两个极端:要么全盘保留,要么全部推倒。日本京都、法国巴黎等城市采取的是外部修旧如旧,内部进行不显眼的功能性改造的方法。而我们对自己的民间、民俗文化遗产如何保存,现在还没有成熟的系统的方案。
  其二,对民俗、民间文化的研究缺乏理论深度。很多人用猎奇的眼光、消费的眼光看民间、民俗文化,不懂得它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生命,人的生命是由生物的DNA和文化的DNA两部分组成的,文化的DNA在哪里?主要存在于民俗、民间文化深层的心理结构中。用民俗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存在于民俗的"思考原型"中。这种思考原型,决定了人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审美观念、生存取向。我国的民俗学、民间文化研究还比较薄弱,甚至还有人以为这种研究不过是整理整理民间故事,不知道它的重要性。甚至至今仍有人抱着封建等级观念,把文学分为上中下几等,视民间文化、民间文学为下里巴人,这严重影响了这一学科研究的深化。
  其三,对民间文化、民俗文化遗产存在着破坏有余、保护不足的问题,有很多盲区。如上海地区就有很多民间文化积淀,顾颉刚先生曾经在这里收集过口头流传的文学,编过一本《吴歌甲集》。我曾经与国外学者一起到松江考察,那里的老百姓还记得不少民间歌谣,完全可以出一本新的《吴歌集》。但我们现在的不少大型文化集成工程中,根本看不到这些项目。这方面应当立法,加强保护力度。
  此外,在日益国际化的大环境下,充分利用本土的文化资源发展本国文化,这是个刻不容缓的课题。日本人开放的历史很长,他们重视了两个东西:一个是利用西方的文化成果,另一个是运用日本文化改造西方文化的成果,充分发挥日本的传统文化的活力。他们有一些观念值得我们注意。比如,他们认为,民族的风俗习惯可以转化到具体的物质生产中去。日本的电器灵、巧、小,日本的汽车比美国的小巧玲珑。这并非因为他?quot;小气",而是因为日本有喜欢小玩意儿的传统。像WALKMAN(随身听)这类小电器,技术都是欧美的,日本人把它微型化了。这就是用传统的思考原型,对新的事物进行改造,把外来的东西化为自己东西的典型例子。这启示我们,在开发和利用民间文化资源的同时,要特别注意汲取其中智性的成分。
  寻找民间、民俗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有机连接点
  一个有意思的情形是,民俗和民间文化热的兴起,恰恰出现在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这是否可以看作民间对于维护本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此对抗文化领域的全球化趋势的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
  在当前学术文化界,确实存在着这么一种忧虑,担心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民族文化会消失殆尽。我个人对此还是比较乐观的,因为WTO的基本原则中有一条:支持本国文化的个性化,支持各国文化的多样并存,支持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欧洲,不少国家对那些他们认为有损本国文化的商品,可以加收较高的关税,比如音像制品、电影等,文化方面并不是完全开放。某种意义上,中国加入WTO,恰恰给本土文化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使中华文化能够更加被世界所了解。像伊朗电影,他们采取小作坊式的制作,很有自己的风格。他们的人力、财力完全不能和好莱坞相比,但在世界电影界独具一格,确立了他们的地位。没有艺术国际化的新环境,这是不可想象的。

摘自《光明日报》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