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油画家阿旺扎巴:信息时代艺术创作更应改革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3-08-27]
“记得在我五岁那年的一个早晨,从睡梦中醒来便看到老家墙壁上朦胧的画像,于是我用了一整天的时间擦拭墙上的白灰,以流利的线条、绯红的色彩描绘出的绘画展现在我的眼前,从此对绘画艺术萌生一种无限的爱慕和眷恋,一直追逐到今天,乃至未来”,藏族油画家阿旺扎巴谈及自己儿时的艺术萌芽显得有些激动,他把那年发现的壁画视若珍宝,从初始的“涂鸦”到逐渐形成轮廓,一次又一次地“临摹”,把一幅幅极具抽象又生动的画面,深深地印在自己心中。
出生在西藏昌都的阿旺扎巴,今秋8月第一次把自己跨越40多年的油画作品,从昌都搬到了拉萨,在古城拉萨举办个人首个油画展。此间众多好友和艺术爱好者慕名前来参观,“震撼、彪悍、粗矿、超前”是其作品带给大家共同的感受。
阿旺扎巴说,举办个人画展旨在对自己前半生创作的一次总结,同时更好地消化、吸收和提高,并将完成新的创作,“因为我太喜欢画画了”。
1978年,伴随着西藏大学艺术系的前身音乐美术系的成立,藏族第一批美术专业学生走进大学课堂,阿旺扎巴幸运地成为其中之一。在校的寒窗苦读使他大学毕业后的成名油画作品《等待》获得西藏当代画展一等奖,此后《三月风》(现藏于多伦多美术馆)、《蓝月亮,红经幡》、《金瓶掣签》(合作)等作品相继面世,在当时引起很大反响。
被称为“康巴汉子”的阿旺扎巴自幼骨子里就有着不断超越的冲动。他说,当作品逐渐受人关注与嘉奖的那一刻,他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开始考虑如何在油画上寻找到属于民族的、个性的创作风格。
“黑色是我最喜欢的颜色,但再好的黑色都会发灰,所以一直在探索和琢磨颜色的配方”,阿旺扎巴发现,藏族传统的地毯在上色方面有着特殊的配方,于是他多方研究和探索,历经十余年后终于制成了自己希望的颜色,并运用到作品上呈现出最理想的效果。
阿旺扎巴说,由藏族大翻译家达玛释利曲巴加措绘制的山南地区敏竹林寺三楼回廊上的壁画,是他见过的最有个性的壁画,画中呈现出的生动、传神的笔触处理,以及超前的思维,对他启发很大,他从中吸收了很多,也融合了自己学过的知识,运用到此后的创作中。
在此间的油画展百余幅作品中,更多呈现的是人物、人与动物、人与影等主题,如作品《共舞》呈现人与蝴蝶间的奇妙关系,“蝴蝶的生命很短暂,但它留给人类的记忆是永恒的、美好的。我想通过作品让人们感受到我所看到和感受到的画面美好与快乐。”
出自17世纪的敏竹林寺壁画,打破了传统的“度量经”法,反映出了超前的思想,阿旺扎巴认为,当下是信息时代,艺术创作更应该需要“改革”,“今后我将继续沿着这样的创作思路不断努力,哪怕是砸断了骨头还连着筋,一如既往地追求我永恒的艺术之梦。”(完)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