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艺术史专家:应发掘艺术史的中国立场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3-08-19]
97岁高龄的苏立文昨日现身上海书展,讲“二十世纪的中国艺术与艺术家”。
英国人迈克·苏立文上世纪40年代来到中国,援助抗战。在此期间,他与关山月、吴作人、丁聪等众多中国艺术家结下深厚友谊。归国之后,他攻读中国艺术史,成为第一位系统地向西方介绍中国艺术的西方人,被誉为美术界的马可·波罗。
昨天,97岁高龄的苏立文现身上海书展文景艺文季,与上海美术馆馆长李磊、文化学者陈子善对谈“二十世纪的中国艺术与艺术家”。两位在各自领域有着杰出成就的中国人,在长者面前如同谦恭的学生,众星捧月般聆听他的教诲。
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即是中国艺术
70年里,苏立文数度来到中国,目睹中国社会和艺术界翻天覆地的变化。初来中国之时,正是中国国内对中西艺术存在争议之时。他回忆说,当时的国民政府组织一次大规模的展览,但负责组织的委员们为了庞薰琹的画作到底算是中国画还是西画争执不休。1973年,他造访中国时正值“文革”,艺术成为一个无法讨论的问题,他甚至没能见一见自己的老朋友们。上世纪80年代,中国艺术的新开端令他心潮澎湃,感到这正是中国艺术“最具创造力、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尤其令他印象深刻的是老朋友庞薰琹的一句话:“不要用我们现在做的事来评判我们,我们才刚刚开始。”
时至今日,中国现当代艺术在国际上的地位已经毋庸置疑,但对于中国艺术的“身份”,国内外仍有争论。对此,苏立文特别以一句话来总结:“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即是中国艺术。”老人想表达的,是艺术家不必拘泥于流派或风格,而是尽情地表达内心所感。
期待中西艺术的双向交流
作为中国艺术在西方的传播者,苏立文现在关注更多的是一个逆向话题。他问:“有很多西方的博物馆和收藏家都在收集中国的艺术品,为什么很少看到中国的美术馆去收集国外的艺术品?”
对此,李磊回应说,中国自明朝起闭关锁国,与外界的艺术交流也一起被忽略。现代虽有藏家在收集西方艺术品,却还不系统,也缺乏相应的学术支持。但艺术的融合乃是大趋势,相信50年后,东西方艺术的地域差异会小到微不足道,个体差异成为艺术创作的主要特征。
由此,苏立文又提出另一个疑问: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如饥似渴地引进和学习西方艺术理论和流派,但“他们真的了解西方艺术和艺术家吗”?苏立文认为,中国艺术有资格与西方展开平等的对话,中国的艺术学者应该发掘艺术史的中国立场,形成自己的系统观点,而非简单的介绍。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