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艺术观点

李帆教育思想访谈:创造性是艺术的根源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3-07-29
李帆,中央美术学院教师,1966年3月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并留校任教。现为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副系主任、硕士生导师。此次采访中,李帆向艺术中国记者介绍了《思维转换》课程的理念和具体教学情况,并对现在学院教育,以及艺术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记者:您从92年开始任教,到今天已经有20多年的教学经历了。学院教育近几年一直颇受争议。您觉得学院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李帆:由于是美院科班出身,我对学院教育非常了解,我认为美院的艺术教学太单一了。单纯的素描课和色彩课已经无法向学生解读社会的当代性和多元化。

我留校的前八年都在了解学校教学,这是必要的,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在这过程发现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我们培养出来的艺术家鲜有介入到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等国际大展当中去?我们中央美院与西方一样都在素描和色彩体系里进行艺术教学,我们也有非常优秀的老师,但为什么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其实就在于我们艺术教育太过单一了。而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源,就是因为我们的教学缺乏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而创造力是西方教育体系中最重视的一点。创造性是整个西方教育的根源。这个根源能够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对自身的追问,到后来包豪斯整套教学理念的形成。在对激发创造性的理论研究中,西方学者将人类的思维整理成了二十多种模式,例如理性思维、逆向式思维、发散式思维、数据化思维,典范式思维等等,并对应每一种思维模式研发一套训练方法。在西方整体教育中,这套程序是十分发达的,并从幼儿园一直贯彻到大学。这套教育程序指导一位老师如何尊重一个学生、调动他的积极性、激发他的创造力并将个人想法变成一个作品。

记者:您能向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思维转换》课程吗?

李帆:《思维转换》课程从2000年开始研究并用进修班进行试验,2004年正式纳入版画系基础课直到现在。它的教学方式就是把西方的思维方式具体化,预设一些课题来具体实施理性思维、数字化思维、典范式思维等。它最重要一点是让学生掌握一套工作程序,即怎样将发散性思维通过一步步的辩论、思考、实验几个层面慢慢变成一个作品。

记者:您觉得《思维转换》课程和其它课程的不同点是什么?

李帆:首先,《思维转换》课程会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来进行调整。教学方法是可以通用的,但教学对象是不同的。老师与学生身处两个时代,为了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就有必要了解每一届学生的变化。只有了解学生的情况之后才能具体运作这套教学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会对这套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探索,有时会招一些留学生来对这套方法进行试验。又或者在进行一次课程实验时,有意识地调控班级里男女生的数量比例,想通过这种方式去探索这样调配会不会导致女生依附于男生,男生依附于女生或者他们之间产生恋爱。有人会对这样的探索提出质疑。这种教育思路的探索对西方来说没有意义,因为他们已经走过这条路了。但是在中国是有意义的,因为没有人探索过。还有人说我这是设计教学,实际上在任何领域都有这种教学,它不是设计的专利。

其次,我会积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并且做到因材施教。学生是没有好坏之分的,每个学生都是材,而且各自都不相同,人人都具有创造性。有人说朽木不可雕,可如果能够把朽木的功能发挥到极致,我认为朽木也是好的。

记者:那在您的课堂上是如何体现创造性的呢?

李帆:这个课程的一个另特点就是不局限于任何材料和方法的使用。其他材料的使用并不是故意为了跟所谓现代艺术有关系,而是由于简单的绘画确实不能够传递了,它已经有局限性。在课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困难,于是他们会自觉地去尝试新材料、看书查资料,逐渐掌握这样的工作方法。学生可以采用国画、书法、雕塑、壁画的元素,可以采用艺术以外的元素,没有限制,但要说出运用这种材料和方法的理由。

过去的教学方式大多是经验主义的,我的教学方式就要先讨论想法产生的缘由,再去讨论如何将这个想法完全地用艺术作品阐释出来。学生们的想法通常跟他们的成长经历和兴趣爱好有很大关系,所以他们就会从这些方面去思考很多问题,并得到一个艺术创作的基点,然后找到一种与之“匹配”的材料。

记者:在课程结束后,您如何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您的评估标准是什么?

李帆:我判断学生的首要标准就是他有没有生长点。我个人觉得艺术教育是可以修正一个人的,教师应当提供一套自我修正的方法论,促使学生自我改变和成长。我不认为每个人的性格都需要改变,而是应该发挥到作品中去,一旦把真实的性格和态度通过喜欢的材质表达出来,个体自身就进行了修正和完善。我并非最重视最终呈现的作品,而是要求对这套工作程序的完整掌握。

这个课程的最后评估是取平均分,如果一个学生本来画的就很好,但课程结束后没有太多改变,我就不会给他好成绩。在外人看来很不公平,但对我来说他没有生长点。有的学生一直在努力完善自己,虽然每次分数并不最高,但最终成绩在中上等。

记者:您认为《思维转换》课程一旦抛开“艺术”这个范畴时,它对学生还会起到作用吗?

李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学习到一种敏感的观察方式并掌握完整的程序化工作方法,这套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套用到其他领域中照样是有效用的。并不是要用这些思维方式去创造出一个东西,而是要用你真实的态度去看待人类社会中的性、爱情、战争、暴力、矛盾等问题,要把你的态度拿出来,才有原创性。

记者:既然您看到美院艺术教学中的一些问题,那么您是否励志成为一位打破成规的开拓者和革新者?

李帆: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革新者,我很拒绝“新”这个词,因为中国所有的“新”都是舶来品。所谓的“变革”就是要改变教学的单一化。我的教育思路与美院的教学思路之间并不是代替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

记者:您认为艺术教育在普通学校应发挥怎样的作用,在专业院校中又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李帆:我认为艺术在普通院校应起到提高修养的普遍性作用,而专业院校应起到激发创新性的作用。

以往的艺术教育很多是经验主义的,但是艺术教育是有规律的,教育必须是科学的,只有遵循科学的方法才能将学生的想法和创意变成产品和作品。作为一名教师,当掌握这套科学的方法论后,应用到任何专业都是有效用的。

记者:您对目前艺术教育的现状有哪些看法?现在的艺术教育遇到了哪些困难?

李帆:潘公凯院长曾经问我《思维转换》这门课应该放在几年级?我说应该放在幼儿园,中国应该从幼年起就抓紧创造力的培育。现在的都宣传要把中国制造改成中国创造,但是这是很难实现的,因为现在的艺术教育不尊重个体,不重视个体的创造性。

中国教育有一个特别大的问题就是以上大学作为衡量标准。大学教育最重要的是教授学生一套完整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而以往的艺术教育大多是经验教育,教师向学生传授的是自己的感性经验而不是科学的思维方式,这是违背教育初衷的。我认为在艺术教育中,重要的不是艺术,而是教育,艺术只是一个专业身份的认定。

记者:作为一位艺术教育者和艺术实践者,您认为艺术教学与艺术创作存在矛盾吗?

李帆:我在上课过程中特别幸福,在跟学生交流时也会学到很多东西,学生们提出的各种想法可能是我一生都不会想到的,但学生们会让我思考这些问题。

我从来不觉得艺术教学与艺术创作中存在着矛盾,就像生活与艺术之间没有矛盾一样。有人说我跟年轻人接触多了所以我很有朝气,但我认为是学生打破了我这一代人身上习惯性的思考方法。老师绝不是万能的,所以我很少谈自己的个人经验。我在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中运用的方法论是一样的。我生理上将越来越衰老,但我心理上一定会越活越年轻。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