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本是社会之镜——威尼斯双年展百年回眸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3-07-12]
作为全球最大的艺术盛会之一,威尼斯双年展走过了近120年的风雨历程。从构想到践行,从发生到发展,时至今日,无论是由封闭走向开放,从萧条走向复苏,还是在争议中彳亍徘徊,其间的种种跌宕无不引人注目。或因资本家的慷慨赞助而得以诞生,或因法西斯的强权操控而一时没落;或因政治变迁而饱受争议,或因个性独特而散发持久魅力。然艺术本是社会之镜,而艺术又是以人为本。事实上,在威尼斯双年展历史文脉中不仅窥见意大利、欧洲乃至全球现当代艺术的变化,亦能反映出二十世纪至今全球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是故,本刊将威尼斯双年展的历史梳理成文,以飨读者。
在19世纪最后几年的中国,慈禧光绪的昏庸无能,“不败而败”的中日甲午战争,李鸿章卑躬屈膝地割地求和,康梁变法的无奈失利,水生火热中的百姓虽复仇心切,却不堪一击。一切似乎都在预示昔日的帝国即将寿终正寝。相对的欧洲在明中叶到清中叶之间经历了戏剧性的变化——从文艺复兴到哥伦布时代,经宗教改革、西班牙帝国的兴衰到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到工业革命。无论是物质技术还是政治组织上,中国都陷入了一种其没有能力想象出的国际秩序中。而水城威尼斯以优越的地理位置,从事东西方中转贸易,欧洲最早的资本主义即萌芽于此。贵族和商人的相互融和也为威尼斯的文化艺术带来勃勃生气。这本身似乎注定威尼斯定将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
受制于经济和文化的原因,当意大利的其他城市只能展览地方工艺品的时候,1887年威尼斯在公园里举办了一次全国性的绘画雕塑大展。在地区开明工业主和金融家的赞助支持下,展览展出了全国一千多件优秀作品,吸引了大批的观众。这次展览的全部利润无偿捐赠给了当地慈善机构,展场因此可以长期使用下去,这为后来的威尼斯双年展奠定了基础。
展览的成功,激励了市长塞韦蒂科(Selvatico),他和威尼斯当地的知识分子积极地讨论并期望能将这一展览延续下去。于是素有艺术奥林匹克之称的“威尼斯双年展”这一伟大构想诞生了。
1894年4月6日,市长正式宣布“双年展基金会”成立,并在公园里修建了第一个展览馆,即后来的中央馆前身。从此威尼斯双年展开始执行其双重任务:既增强国民道德信仰,又汇聚世界优秀艺术。
1895年塞韦蒂科本人担任双年展第一届总裁,安东尼·弗拉德里(Antonio Fradeletto)任策展委员会执行督导。4月30日上午正式举行开幕仪式,国王和王后出席了开幕式。224327位参观者前往参观,在516件参展作品中有186件被卖了出去,总销售额达360000里拉,第一届双年展被官方认为是一次巨大的成功。
二十世纪初期威尼斯还是个相当封闭的城市,当时欧洲的野兽派、立体派等现代艺术对这里没有造成一点影响。那时的双年展没有一个前卫艺术家的作品出现,看不起年轻的艺术家。在这样的情形下,佩莎罗现代国际画廊应运而生。由于年轻艺术家的创作受到了欧洲新潮艺术的影响,因而显得很有活力,以至于对威尼斯双年展形成一定的压力。尤其是意大利的未来主义运动,更加剧了对威尼斯双年展保守势力的冲击。冲突的激烈程度使得弗拉德里做出决定:让每个国家自己出资修建他们的国家馆。保留自己的国家馆,并负责维护和展览本国的艺术作品。比利时在1907年第一个修建了自己的国家馆。从这点看来,是佩莎罗画廊成就了今天的威尼斯双年展。同时也是由于双方的冲突造成了青年艺术家得以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妥协。
1 9 2 2 年法西斯跃上政坛,墨索里尼直接操控威尼斯双年展, 这使得双年展一度为国家所组织。1 9 2 4 年俄罗斯馆重开, 并展出了至上主义者马列维奇(Malevich)和亚历山大· 罗德钦科(Alexander Rodchenko)的作品。1928年沃尔皮(Volpi)因着个人良好声誉被任命为双年展机构新总裁,在他的领导下,1930年开始了“国际音乐节”,1934年开始了“威尼斯戏剧节”,并上演了由马克思·瑞恩哈德(Max Reinhardt)导演的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在战争期间电影节是唯一没有中断的艺术。1934年,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一起正式参观了威尼斯双年展,并满意地收藏了一幅瓦加吉尼的《船》。1938年双年展开设了大奖(Gran Premi),这个奖项一直持续到1968年。1940年战争全面爆发,以致有很多国家无法参展。
变是唯一的不变——双年展的改革与发展
1948年各国逐渐恢复平静,开始了帕鲁秦尼(Pallucchini)在威尼斯双年展的领导阶段。1948年的双年展是战后最重要的一次展览,也是威尼斯双年展史上最有意义的一次展览。15个国家参展。值得一提的是,毕加索曾被威尼斯双年展拒绝过很多次,这届他终于以西班牙画家的身份被威尼斯双年展所邀请,时年68岁。
在这一届双年展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便是佩吉·古根海姆来到了威尼斯,她带来了所收藏的20世纪杰出的美术品,并得以在希腊馆展出。总之,这一届展览使得欧洲被法西斯封闭多年的文化得到了快速的复苏。1950年有24个国家参展;1952年有26个国家参展。在战争期间被冷落的双年展开始活跃起来了。
1956年的这届双年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有荷兰蒙德里安的油画,在西班牙馆展出胡安·格里斯的现代绘画,在德国馆展出埃米尔·诺尔德的绘画。这一届的大奖(Gran Premio)几乎毫无争议地颁给了法籍画家雅克·维隆。在1957年10月,批评家和艺术家们热烈地讨论威尼斯的未来。经过讨论研究决定:威尼斯理事会推动威尼斯市政议会,政府关闭了威尼斯董事会,提名彭提(Giovanni Ponti)为特别专员。
1958年这届双年展是戴尔·阿克瓦主持的第一届展览,这届展览多个国家独立准备了盛大的展览。主要有奥地利的克里姆特、法国的布拉克和德国的康定斯基等大师的作品参展。这届的绘画大奖颁给了马尔克·托比,雕塑大奖颁给了爱德瓦尔多·奇里达。
即使到了1962年,双年展上也没少有争议。争论主要是因为法国艺术家阿尔弗雷德·马内西耶(Alfred Manessier)获得了这一届的绘画大奖。当时他被看成是一位“落伍而平庸的抽象画家”。庆幸的是,这一届的雕塑大奖颁发给了当时已负有盛名的大师贾科梅蒂和摩洛蒂。
1964年,美国的波普艺术现身威尼斯双年展,既给了威尼斯双年展新的活力,又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许多人认为波普艺术的出现是美国对欧洲的文化殖民主义。此届威尼斯双年展为美国波普艺术家罗伯特·劳申伯格颁发了绘画大奖,碰巧乔治·莫兰迪在那时死去。也许这就是一个信号——旧的历史阶段的终结而新的实验性当代艺术时代的到来。
在这种疯狂的有创意的波普艺术之后,1966年双年展似乎是对理性的回归和关注。这一年里主要展出的是光谱艺术、动力艺术和编程艺术。阿根廷艺术家朱利奥·勒帕克的动力艺术品和委内瑞拉艺术家拉菲尔·索托的艺术品的氛围笼罩着整个展区。这次的绘画大奖颁发给了索托,而不是发给勒帕克。因此,这一届双年展也获得了另外一个别名,被称为“白色展”。在这一年的回顾展中,波丘尼的111幅精美的油画和去世的莫兰迪的83幅油画和64幅水彩画也格外精彩。
1968年的暮春,法国“五月风暴”爆发了,欧洲许多艺术学校的学生把威尼斯双年展当成是中产阶级文化的“经典目标”而应被革除。很多国家的艺术家加入了示威游行的队伍,他们团结一致,把画反扣到墙上,以示不满。与此同时,威尼斯双年展正经历着落后体制和新社会文化之间的冲突。各社会阶层也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这样的矛盾冲突,而威尼斯双年展已在这中间徘徊了许多年。
尽管双年展已经存在明显的、严重的问题,但1970年威尼斯双年展还是如期举行。1968年的抗议行为为以后的双年展留下了可贵的改革动力,自那以后艺术大奖(Gran Premio)被取消, 取而代之的是金狮奖。由米兰艺术商厄托· 甘费拉里(Ettore Gianferrari)经营多年的销售部也被取消了。尽管很多人不得不承认销售部其实在市场运作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时至今日,销售部一直没有再重新启用过。
后现代艺术与政治的碰撞
由于智利总统萨尔瓦多· 阿连德被暗杀,1974年的双年展主要展出了智利颂扬个人自由的艺术品, 欧洲人民第一次观看了智利乐队“ 太阳· 山端”(Inti-Illimani)的演出。此后, 很多人将这次展览看成是一个政治事件。
1976年公园恢复了“正常”的威尼斯双年展,一次主题为“环境艺术”的展览,从现在的视角来看,这个展览神奇地预言了今天的诸多环境问题。
1977年,威尼斯双年展的制度在更新中,在卡洛·瑞帕·迪·米拉的领导下,这种政治性的管理得到了确认。当这个消息正式公布的时候,在抵抗和争议中,威尼斯双年展机构打算主办一场大型展览——“苏联政见分歧艺术展”。这一届双年展的冲突,成了当年欧洲的主要话题。
1978年双年展的主题是:从自然到艺术,从艺术到自然。展览中的一些作品激起了人们很大的好奇,同时也让人困惑。意大利艺术家安东尼奥·帕瑞迪索(Antonio Paradiso)展示了一只活生生的公牛骑在一只机械母牛上;英国艺术家马克·波伊用塑料来复制一块块泥土;荷兰艺术家盖仁(Giezen)在鱼疗棚里放满了烟雾;日本艺术家管木志雄展出被锯掉的象征性的原木。
1980年,由奥利瓦策划的“打开80年代”在旧盐仓里举行,并且为年轻艺术家专门开辟展区,类似的展览就这样一届届延续到1993年。在奥利瓦的支持下,当时有五个核心人物首次同时亮相在威尼斯双年展国际舞台上,这五个人物是:山德罗·基亚、弗朗切斯科·克莱门特、恩佐·库奇、尼古拉·德马里亚和米莫·帕拉迪诺。
1982年由于卢吉·卡鲁修访问巴西而暴毙于圣保罗,卡鲁修突然死去之后, 视觉艺术部联合乔治· 玛切尔帕(Giorgio Mascherpa)一起准备已经由卡鲁修制定好思路的新一届双年展。这一届威尼斯双年展再次找回了自己的历史身份,调整了双年展机构的经济独立性,加强了其内部的管理结构,提高了威尼斯双年展的国际地位。
1984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主题是:“美术与艺术,事实与历史”。第一个展览称作“镜中的艺术”,主要表现艺术的历史,是有历史追索性的当代油画作品。第二个展览名为:“艺术,环境,场景”,这个展览有趣但有难度。
1986年双年展的主题是“ 艺术与科学”,这一主题又被分为两个部分:精密科学;艺术科学。金狮奖颁发给了英国的弗兰克· 奥尔巴赫和旧东德的西格玛尔·波尔克,金狮特别奖颁发给了意大利雕塑家浮士德·麦罗蒂。最佳国家馆将颁发给了法国。最佳新兴艺术家奖颁发给了意大利雕塑家南索。
1988年这一届双年展获奖的艺术家不仅有贾斯帕·约翰斯,而且还有出现在“开放”展区,获新兴艺术家奖的芭芭拉·布鲁姆。她在这次展览中展出了三件标题为:“精神的楼梯”的装置作品。最佳国家馆奖颁给了意大利馆,特别创作奖颁给了英国的汤尼·克雷格。
1990年威尼斯双年展真是让人大开眼界,新兴艺术家奖项颁发给了英国籍印度人阿尼西·卡珀尔(Anish Kapoor)。在法国馆里展示了一些重建的建筑,也组织了一场古根海姆收藏品的历史性展览。
正当威尼斯准备1992年的双年展时,人们意识到1995年就是威尼斯双年展100周年纪念,于是把92年的展览推迟到93年举行。奥利瓦担任视觉艺术部负责人。本届双年展名为:“方位艺术”。这一届首次邀请了中国艺术家参展,如方力钧、王广义、徐冰等人以特别展或主题展的身份亮相威尼斯,堪称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大事件。本届“金狮”雕塑奖颁发给了罗伯特·威尔逊,“金狮”绘画奖颁发给了安东尼·塔匹埃斯和理查德·汉密尔顿。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展览当属科雷尔博物馆为一年前逝世的艺术家弗朗西斯·培根举办的展览。
百年大展,“讨”声依旧
为了办好1995年威尼斯双年展百年纪念展,主办方在罗马和威尼斯召开了特别会议,会议旨在征询历史学家、批评家和双年展机构的前部门各级领导的意见和建议。法国批评家让·克莱尔(Jean Clair)担任视觉艺术部负责人。由于经费和人手的原因,克莱尔决定把百年庆展办成具有回忆性的展览,展览名为:身份与转换——人体简史。这场展览分两部分展出,历史部分在格拉西宫举行,现当代部分在公园的中央馆举行。策展观念是基于这一百年来发生的事情,诸如:个体身份鉴定技术、摄像机的诞生、X光线的发现、犯罪学研究的开始、登记照的使用等等。在佩莎罗画廊展出的是应用艺术,主要是多年来一直在威尼斯特别馆里展览的一些玻璃制品、陶瓷艺术、家具和编织品。为年轻艺术家所设置的“开放”展区被克莱尔直接取消了。这一届双年展参展的中国艺术家有张晓刚、蔡国强、余友涵、刘炜、李山、张培力。本届“金狮”绘画奖颁给了来自美国的罗纳德·吉塔伊,“金狮”雕塑奖也颁发给了来自美国的希尔。
在百年大展后,尽管克莱尔被指为“过度沉湎于市场经济”的争议而险遭罢免。但威尼斯双年展还是走过了这风风雨雨的一百年,这一世界闻名的艺术机构经历了或光明或黑暗的日子,其间的滞后与前瞻、成功与失败、以及千百次的辩驳都未让这一独特的艺术机构停止运转。在这充满矛盾的一个世纪里,威尼斯双年展经历了重重困难,苦苦地探求着人类艺术的价值。
进一步的改革,迈入第二个百年
1996年,在威尼斯双年展第二个百年刚开始的时候,就准备着力对机构进行改革,主要有三项重要改革,其中之一就是机构部分私有化。意大利副总理瓦尔特·维特尼(Walter Veltroni)大力支持关于改革的多项提案,并且他提出将双年展机构转型为一个具有企业文化的机构,这样就可以让私人得以参与机构内部管理。
1997年,杰马诺·切兰特策划展览提议在年初被采纳。在这届展览中有很多被邀请的艺术家是来自美国,这些艺术家有吉姆·丹尼特(Jim Dinet)、克洛斯·奥登伯格、罗伊·里奇藤斯坦和苏·勒维特(Sol Lewitt), 还有杰夫·昆斯等。所以有人将这届双年展戏称为“ 美国” 双年展。一位《纽约时报》的评论家写到: 这是有史以来见过最差的双年展,切兰特在意大利馆准备的展览实在让人“尴尬”,因为那个展览明显地被商业操控了。人们普遍认为切兰特组办的这届展览是“花哨而没有灵魂”。参加这届双年展的中国艺术家有申玲、王玉平、方力钧、刘小东、王友身、喻红。
“觊觎”全面开放的时代
1999年初,巴拉特对双年展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人事改革,这差点引起了一场罢工。但是巴拉特得到政府的强力支持。史泽曼准备为这次双年展取名为“全面开放”,以唤起人们对80年代双年展“开放”展区的回忆。
这次展览有足够的展览空间,除了公园和国家馆之外,还有军械库、格吉安、特斯等地供他使用。这次展览主要展示一些鲜为人知的亚洲艺术,尤其是中国和韩国的艺术。由中国艺术家蔡国强展出的泥塑《收租院》在展览上给人印象及其深刻。其次是陈箴组织的大型击鼓活动,这个活动由一些西藏喇嘛和公众一起互动的击鼓活动。戏剧性的是,《收租院》获得“金狮奖”后在国内还引发了版权官司,影响至今。这次展览也导致了一些争议,因为这届双年展几乎没有绘画作品,却有很多摄影作品和影像作品。然而媒体评论:“这是一个不制定主题的主题展”,完全打破了知名艺术家与新艺术家的界限,没有任何一种艺术风格凌驾于另一种之上。
2001年第49届威尼斯双年展——史泽曼策划的第二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人类的高原,它旨在建立明确而综合的的国家当代艺术。这届双年展是由来自新西兰的毛利人黎明时在圣马可广场舞蹈而开幕,这是新西兰第一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在这届双年展上亮相的中国艺术家有海波、萧昱、徐震、蔡国强、高氏兄弟。
展览非常成功,在意大利馆的门口展出了一件巨大的作品——“思想的平台”,史泽曼把这件作品看成是本届双年展的代表作。这届展览吸纳了来自世界各地各业的年轻艺术的作品,尽管如此,艺术家理查德·瑟兰和塞·托穆布莱的作品还是最耀眼的,这两位艺术家在这届双年展上都获得了“金狮奖”的终身成就奖。
2003年,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为:“梦想和冲突”。博纳米以这样的主题策划双年展主要是想记录艺术梦想和世界的冲突之间的对比。由博纳米亲自组办的“秘密”包括了25位来自全世界的艺术家的作品。由侯翰如策划的“紧急地带”,主要是由中国和南美的艺术家的作品组成的,告诫观众“现代城市是一个紧急区域”。这次双年展参展国家是为数最多的一次,也是中国第一次以国家馆的形式正式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由范迪安、王镛策划,主题是“新家”(New Home)或“幻景”(Synthi-Scape),由5位艺术家王澍的建筑装置《拆筑间》、展望的雕塑《山水盛宴》、杨福东的录像《天上天上》、吕胜中的装置《书房》和刘建华的瓷艺《日常》构成。最终因非典疫情,展览未能成行,只能在广东美术馆展出。这届双年展的争议尤为突出,文化部长尔班尼利用政治权利解除了博纳米的工作。但事实上,可能正是因其个性化,才使得威尼斯这次双年展独特而具有持久的魅力。
2005年的第51届双年展在参展的国家的数目上创造了一个新的记录。中国、阿尔巴尼亚、阿富汗斯坦和摩洛哥都是第一次参加展览的国家。玛利亚组织的意大利馆的展览主题为:艺术经验,这个展览囊括了从70年代以来的最重要的事件,展示了42位艺术家的作品。由罗莎在军械库策划的展览主题是一个由雨果·布拉特(Hugo Pratt)写的故事,并希望展示最近10年来最有趣和最有意思的事件。同时许多由其他组织策划的遍布整个城市外围展,增添并提高了第51届双年展的全景视觉规模。这一届双年展中国馆由蔡国强、皮力策划,参展艺术家有张永和、王其亨、孙原&彭禹、刘韡、徐震。
2007年第52届双年展的视觉艺术由罗伯特·斯托策划,主题为“由感官思索,用意识触摸——艺术进行时”,斯托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环游世界,为双年展主题展环节甄选艺术家以及参展作品。在策展文字中他宣称“艺术是解决多元文化、社会各方面冲突的方法。”这一届双年展中国馆的主题“日常奇迹”由侯瀚如策划。参展艺术家为沈远、尹秀珍、阚萱、曹斐。本届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由艺术家费拉利(León Ferrari)获得。
2009年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有伯恩鲍姆策划,主题为“制造世界”。伯恩鲍姆曾这样谈到“制造世界”与艺术生产的关系:“我想在这个主题中强调的是艺术创作过程。一件艺术品代表着一种世界观,严肃地看,它可以被看作一种制造世界的方式。这种视角的力量并不取决于创作作品的工具和媒介。”这段朴素的观念阐释巧妙地避开艺术“内容”,也不涉及艺术“政治”,双年展在这样一个看似平和的平台上展开。这一届双年展中国馆的策展人是卢昊、赵力,主题定为“见微知著”,参展艺术家有方力钧、何晋渭、何森、刘鼎、邱志杰、曾梵志、曾浩。
此次威尼斯双年展如往常一样,军械库和绿堡花园仍旧是展览的主场地。对这个一百多年历史的当代艺术展来说,威尼斯双年展从来不乏批评的声音。越来越多的人抨击双年展的官方化和受资本控制,近几届双年展都面临着左右为难的困境。(文\孙青)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