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艺术观点

学者谈王羲之王献之书法:最大不同在于笔法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3-04-08
  中国书法史上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俩的书法又称“二王”书法。王羲之的书法一扫汉魏的质朴、古拙,笔势飘落浮云、矫若游龙,风格俊逸优美、婉约自由,被称为“书圣”,他的《兰亭序》也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的书法在张芝和王羲之的基础上又有创新,称为“破体”,又叫“一笔法”。在书法史上,常常是这样评价他俩的,王羲之沉着含蓄,王献之用的是“外拓法”、豪放飘逸,他们的书法为什么不同?为什么王羲之书法万代所钟,而王献之的书法学的人越来越少?

在第157期“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上,来自美国的华人学者阮大仁教授进行了一场关于《王羲之、王献之笔法的推测》的讲座,阮教授今年71岁,从18岁开始受于右任的指点,学习和钻研书法至今,个人喜欢“二王”,喜欢鲜于枢、于右任,字兼数家之长,也有自己的新发现、新体现,在讲座中他以其50多年的书法经验为这个问题作一个文化解释。

“二王”书法最大不同在于笔法

马克思有句名言,“一个工业的制度是由它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决定的。”如果把写字也当做一个工业,那写字是生产工具,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就是跟身体有关,即书论里讲的心和手;一类是跟身体无关,即笔墨纸砚。生产方法在古代讲就是笔法,它包括拿笔的方法和运笔的方法,用传统的说法就是案头书与笔尖书。在明朝中叶以前,中国人写字多半是放到桌子上去看的,字多半很小,到了明朝中叶以后书法开始挂在墙上,直幅、中堂、对联这些书作是大字。

唐宋年间,书法的坐姿发生了改变。晋唐人常常席地而坐,倚靠很矮的几,左手拿纸,右手拿笔,经常是三个手指拿笔,启功先生也提到这一点。宋以后,人们开始坐高桌椅,大家已经改成用五个手指头拿笔了,但也有例外,比如苏东坡,他依然是三个手指头拿笔的。所以,苏东坡有句名言讲“执笔无定法,但使松而宽”。一般而言,人坐在地上左手拿纸右手拿笔写字的时候,动作会比较轻,同一个字里笔划的粗细差不多,它不太有提按的变化,因为纸不能受力。

随着坐姿的改变,指法也渐渐没落。当人拿着笔用大拇指把笔转动,由指尖转向掌心叫內擫,由掌心转向指尖叫外拓。

王羲之和王献之的笔法不同之处在于王羲之把笔从外往里转,于右任、启功、溥心畬的笔法也是这样。王献之则是两边都转,这里可以称之为“公转”与“自转”,即拿指转笔、拿腕和臂来转。后者转动的半径比前者大,如果只是作自转,就是用內擫法,因为是单方向右转总会转到尽头。因此,“內擫法”的人1700年来,不管是王羲之还是于右任,他们的字多半是不连的。

书法作为艺术,它也是科学的

因为唐太宗尊王羲之为“书圣”,所以很多人仍自动地认为王羲之的地位超过王献之。其实不然,如果从书法史的角度去看,从“二王”到唐太宗大概300年中间有段时间王献之的地位超过了王羲之,那是在梁武帝时期。唐朝张怀瓘的《书断》里面就提到,《世说新语》有句话叫做“买王得羊,不失所望”,意思是说,你想去买王献之的字得了羊欣的字还是好的。由此可以证明,那时候要买王献之的字帖,而羊欣是王献之的学生,不是王羲之的学生。

实际上,从梁武帝到唐太宗“二王”的地位是并重的,着从宋朝时连笔和不连笔的比重是差不多的。到了唐太宗时期,由于独尊王羲之并打压王献之,唐朝写行书的人基本上是用王羲之的笔法。除了草书名家如张旭、怀素等人之外,大家都不用王献之的笔法,后来的指法就坏了。因为当你三指拿笔左右转不是问题,但五指拿笔的时候,第四个指的手会挡住它,转不过去。所以于右任用四个指拿,保证它永远是垂直的。换言之,书法作为艺术也是科学的,是有道理的。

现在我们学字公认要学王羲之就要经过赵孟頫,其实是错的。元朝赵孟頫建立了这700年来学书法的规则,他先用楷书起,而王献之在往草书走。明朝末年清朝初年书法家傅山讲“真行无过于兰亭”,什么叫真行呢?如果你画一根线,一边楷书一边草书,中间是行书,靠楷书那边中国人叫做行楷或叫真行,那半靠草书的中国人叫行草,真行就是用王羲之的內擫法写的字,清朝就用王献之外拓法写的字。用王献之的內擫法写出来像楷书一样,一个字一个字写的,所以改行楷。赵孟頫学兰亭学得非常像,“然是楷中多行”,赵孟頫是以楷书为基础的,去变化成楷书。“殊不知右军是行中多楷也”,但是跟王羲之相反,王羲之是用草书去写楷书。换言之,赵孟頫是从楷书往这边写,王羲之是从草书往这边写。

现在有个有趣的问题,如果你写字开始写楷书,慢慢放慢慢放,可不可能变成草书?学理工科的人知道,它是一个过程问题。草书、楷书是个设计,但是从设计到成品有个过程。换言之,赵孟頫学王羲之一个字都不像,行系不对,笔不对,两个人所处时代的坐姿不同、执笔、运笔也不同,行书的用途和篇幅的长短也不同,这个大概跟纸头的造纸也有关系。

曲线的多变是书法家灵活之处

王羲之创造了行楷,王献之创造了行草,父子二人相差40年,为什么能各自创体?“二王”父子去今已经1700年之久,为何有人能再造出第三种行书体裁?这又与笔法有关系,王献之是外拓和內擫同时写,所以他的字连着。王羲之只用內擫,字是不连的,所以他们各创一体。唐末五代大家改变坐姿,用五个指头拿笔了,王羲之的內擫法不能用,所以就失传了。由于一般人是用內擫,米芾是用行草的笔法写行楷,于右任是用行楷的笔法去写草书,所以他们创体了。行书只有两个方向,要么往内,要么往外,笔法只有两种,赵孟頫是不动的,不左转不右转,也算创体,那就是楷书。

我们所谓写字其实很简单,拿毛笔画线条,要么是直线要么是曲线,这个曲线不管你转不转得下去,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顺时针转,转动毛笔时可以用手指,可以用腕、用臂,都可以,这三个动作可以分开做,也可以同时并行做。有人说王羲之在《兰亭序》里“之”字写了20个,每个不一样。其实,中国的“之”字可以有243种写法。“之”是三笔,其实是四个线段,每一个线段都有三种写法,所以“之”字有81种写法。但中国人写字有三种不同的字型,即长、扁、方,所以有了243种写法。所以,当你允许写字用曲线的时候,变化就非常多了,这就是中国书法家的灵活之处,如同弹钢琴的那些装饰音,音乐没有变,只是加了很多的修饰,书法也是一样的。

如果拿爬山作个比喻,“二王”父子已在高山之顶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爬到足够的高度去与之并肩而坐。如果说某一个学习者比不上他,这是可能的,但是经过1700年,千千万万的人合起来如果还比不上他,就表示我们学习的方法错了,走错路了。任何一门学问,都是会进步的,学问是在前面的人的基础上往上推的,我们书法怎么会越来越差呢,可见这绝对是个学习方法的问题。过去重视楷书有其实用的价值,现在楷书和行书、草书都是欣赏的价值了,并不是说一定要写好楷书才能学行书。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