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生锈仍抛头露面 古观象台天文仪想找替身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2-01-18]
日前,读者李先生打来电话称,北京古观象台台顶的天文古仪生锈了。李先生说,天文古仪长期暴露在外经受风吹雨淋,而北京的环境质量并不尽如人意,有关部门能不能想出好一点的办法,来保护这些珍贵文物。
本报记者曾伟摄影报道昨日,记者在建国门桥边北京古观象台看到,观象台台顶露天安置的八件清代青铜天文古仪,已多多少少长出一层绿色铜锈。其中,高约四五米、铸于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3年)的地平经纬仪,底座儿和支柱上的绿色铜锈已使仪器失去原来的古铜本色,而一些古天文仪上的刻度和标尺,因为铜锈,已变得难以辨认。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古观象台曾经对天文古仪进行了一次大修。结果发现,1669年制造的天体仪,因为表面锈蚀,雨水一直流入天体仪的封闭球体内部积存,冬天一到还结了冰,而另一台古仪,因为年代久远,青铜制成的横梁甚至出现了裂纹。
工作人员同时承认,近年来,随着北京酸雨、沙尘暴的频繁发生,天文古仪的被侵蚀有加重的趋势。
据介绍,在台顶存放的赤道经纬仪等八台清代天文古仪,距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时至今日,其中西合璧的制作工艺,不仅在全国独一无二,即使在欧洲也相当少见,它们不再仅仅是观星望月的天文仪器,更是工艺精美的无价之宝。
据了解,北京古观象台每年都要投入相当经费来维修天文古仪,但对于这些青铜制成的仪器,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保护办法,“放在台上吧,风吹日晒,的确不是办法,特别是近年来北京的酸雨对古仪侵蚀不小,搁在屋里吧,屋里潮湿,有时反而锈得更快。”一位工作人员说。
一位从事金属文物保护的权威专家告诉记者,目前国内一些拥有露天金属文物的单位,采用在文物表面涂上一层高分子保护层的办法,既不影响文物外观,也能防止文物的继续锈蚀,比较可行。但鉴于近年来酸雨频繁发生,有人更倾向于将金属文物转移到室内进行保护。
如今,国内一些文物单位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用逼真的替代品代替真品的做法并不少见。
据悉,近年来古观象台已分期分批“克隆”了不少天文古仪,但不少采用的是树脂材料。专家认为,如果将观象台上的真品用“克隆品”取而代之,并能经受长期的风吹日晒,只有铜质“克隆品”能够胜任,而如此一来,一台“克隆”天文仪动辄上百万的费用让本不宽裕的古观象台颇感为难。
据了解,目前,古观象台就如何妥善保护天文古仪,正在积极寻找对策。
北京青年报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