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倪汉克:艺术品泡沫不是问题 赝品才是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2-12-14]
昔年渡海西去,今日越洋东归。近百件明清景德镇外销瓷在欧洲大陆沉睡三百年后重归故里,这归因于荷兰收藏家倪汉克的慷慨之举。
本周,在上海博物馆,记者专访了不久前获得2012年度上海白玉兰纪念奖的辉石资本执行顾问倪汉克。他既是收藏家,也是投资家,同时也是一名新上海人和上海女婿。他为我们畅谈了有关艺术品投资和在上海工作生活的故事。
洋眼看上海
虽然在上海生活时间并不长,但汉克打算在上海长久定居。对于这个新家的城市建设,他也有一些建议,“全世界的金融中心,伦敦排第一位,后来陆续出现的是纽约、法兰克福,现在香港也越来越重要。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香港和上海将成为国际上两个非常重要的金融中心,这就需要中国政府在金融方面有更多的开放政策。另外,和纽约比,上海的金融服务业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另外,汉克认为,上海需要为投资者提供更开放的市场和更好的金融服务,来吸引投资者。过多的限制会让投资者出走、资本流出。上海需要也必须拥有一个开放的投资环境,假以时日,上海必将成为世界一流的国际金融中心。
被问及最喜欢上海哪里,汉克说是武定路、苏州河一带,“那边有比较老的建筑,是很多上海老百姓生活的地方,我喜欢这种"接地气"的感觉。每周六,我会在武宁南路到苏州河沿线一带慢跑。”
中国缘分
一家三代收藏中国瓷器从小耳濡目染
说到和中国的缘分,倪汉克的外祖父本·范·希斯无疑是先行者。
本·范·希斯的公职是银行家,但自20世纪20年代晚期开始热衷收藏中国“外销瓷”。彼时,荷兰人对于中国瓷器的了解和认识还很有限,没有人能确切地说出某件“外销瓷”的年代究竟是15世纪还是19世纪。本·范·希斯购买下第一批瓷器,纯粹是因为喜欢。后来,汉克的父亲也加入了收藏中国“外销瓷”的行列。
所谓“外销瓷”,指的是在17世纪(明末清初),通过海运途径进入荷兰和欧洲大陆的中国瓷器。
1951年,汉克就出生在这样一个钟爱中国古文化的家庭中。耳濡目染下,他也开始对中国陶瓷文化的意象之美着迷:瓷器上蓝白相间的纹饰;那些穿着有趣“长裙”、梳辫子的男人以及盘着发髻的女人,这些神秘古老的东方元素唤起了他对遥远中国的向往。
1991年,倪汉克在父亲去世后继承了家族的全部瓷器藏品,并通过各种拍卖会竞购,将“外销瓷”藏品的数量又扩充了近40%。当时,倪汉克家族的收藏不仅有青花瓷,还包括五彩和粉彩瓷器。
2007年,倪汉克很偶然地赞助了上海的一个艺术展,这也是他第一次来上海。出于对中华陶瓷文化的喜爱,汉克抵沪后第一时间就来到上海博物馆陶瓷馆参观。在这里,他发现了对他来说很罕见的官窑瓷;同时,他也察觉到,针对欧洲市场品味的“外销瓷”在中国本土却不常见。这使他决心将家族三代人收藏的97件瓷器捐赠给上海博物馆,让它们在300年后重返故土。
2008年5月,倪汉克专程以旅游签证来沪与上海博物馆商谈捐赠事宜。汉克说,希望将自己家中珍藏多年的明清景德镇“外销瓷”捐赠给上海博物馆。
2008年7月,汉克将家中祖传的藏品加上自己在国际市场上购买的藏品一同捐给上海博物馆,共计97件(47组)。其中,96件均为明万历至清康熙年间景德镇烧制的青花产品。这些外销青花瓷藏品填补了上海博物馆瓷器收藏的空白。 2008年,这批海归瓷器合计估价63.65万欧元。
如今,这批瓷器以每四个月换陈一次的形式静静地陈列在汉克捐赠的胡桃木展柜中。
上海情缘
他在这里有了新的事业也成了上海女婿
如果没有7年前的那场滑雪意外,汉克的生活轨迹也许会和今天大不相同。当时,他昏迷了3个星期,生死未卜。彼时的汉克有着自己的地产公司,事业蒸蒸日上。但手术影响了他的视力,他没办法像从前那样每天回复300封工作邮件,他不得不停止工作。当时的医生对他说:“你以后不可能再那么大强度地工作了。”
汉克很沮丧,想换个生活环境。命运之手安排了汉克的“上海缘”。“收藏意味着,当你想要改变你的生活时,它会令你感到困惑和迟疑;如果我要做出某个重大的决定和行动,我必须轻装上阵,也就是说我得为这些瓷器考虑归宿。”
2007年,他赞助了上海艺术展览中心的一期艺术展。一直以来,汉克都在思忖着为家中收藏的古瓷器寻找归宿。很显然,在上海,他遇到了合适的选择。“上海博物馆有着各个朝代的瓷器,并且都保存得很完好。当时我就觉得,对于我的瓷器来说,上海博物馆是一个不错的归宿。”直至现在,汉克仍会每周前往上海博物馆好几次。
同时,汉克也在掂量着上海的经济环境是否适合他个人的商业规划,他后来的选择也说明了一切:“上海给我的最初印象是繁荣、活跃。走在上海街头,你能感觉到这个城市是充满生气的,硬件设施很棒;人们很努力地工作;这个城市每天都在发生着令人惊喜的变化。我看好上海的经济环境。”
但汉克认为,上海想要发展得更好,肯定需要国外的先进技术;欧美国家的企业要来中国投资,也需要了解当地的政策、法律,熟悉当地的文化,以及和政府接洽在这中间,汉克可以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
同样他也会协助一些中国企业在国外投资,帮助一些中国公司购买欧洲的绿色技术。汉克最近在做的一个项目就是帮助一个荷兰地板企业在江苏常州投资建厂。
汉克认为,实际上不同国家间的贸易往来会存在文化差异,“大家做生意的方式也不同”。他所做的就是弥合这种差异,以促成双方的合作。
就这样,汉克在中国寻找到了商机,曾经被医生断言不可以再工作的汉克在上海寻找到了事业的新方向。他对记者说:“现在我恢复得很好,我还是想做生意。这既是我正在做的,也是我擅长做的。”
在上海,汉克不只为自己祖传的“外销瓷”找到了家,在事业上寻得了新的落脚点。在这里,他还意外遇到了他的中国妻子安娜。他们因为一次艺术展而结缘,并相伴至今。在安娜眼中,汉克“幽默、善良、心地很好”。
谈艺术品
泡沫不是问题赝品才是问题
汉克所从事的领域涉及金融、地产、贸易、收藏。于他而言,收藏,不是朝九晚五要面对的一件事情,而是随时随地都会关注的一个爱好。
现在,汉克依旧对收藏“外销瓷”兴趣浓厚,他购买“外销瓷”的渠道主要是香港和欧洲。近几年,他的收藏领域又延伸到古代青铜器。近期汉克入手的几件青铜器都属战国时期和汉代。
近几年,在北京、上海、香港的各大拍卖行,越来越多的艺术品开始迈入亿元俱乐部。有关于艺术品市场“泡沫”何时被戳破的讨论一直在持续。
汉克认为:“真正的艺术品不惧怕泡沫。有些艺术品存世量稀少,甚至是孤品,收藏者不会轻易出手,那些艺术品本身也很难买到。”
目前,股市、房市持续低迷,谈到热钱来袭对艺术品市场的影响,汉克说:“热钱来得快,去得也快。但是,艺术却不是转瞬即逝的。”
对他来说,艺术品市场泡沫并不是多大的事,练就火眼金睛买到真品才最重要。
汉克提醒古玩投资者,现在内地古玩市场上流通的外销瓷绝大多数是赝品,青铜器的情况更甚。“如果在内地购买古青铜器,可能99%都是假的;如果在香港卖,可能70%是赝品;在欧洲,可能只有10%是假货。”
谈投资
房价已经涨不动了股市抄底也不远了
在汉克眼中,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推行市场经济后,中国人最先做的事情就是去买房子。有的人买两套,有的人买十套甚至更多,所以房价升得很厉害。可能现在有很多人在上海都买不起房子,因为房价太高了。如今,房价已经涨不动了,人们又在寻找新的投资点。
汉克说:“我认为中国文物会是一个不错的投资选择。当然,艺术品投资不仅仅是为了寻求收益,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中国人体会到文化传承的涵义。”
但汉克也强调,艺术品投资和地产投资不同,就地产这个领域而言,无论是在中国、美国还是欧洲,都有泡沫存在。“房子就是倒来倒去的一件商品,但艺术品情况不同。有收藏家欣赏它的魅力,愿意购买,可能也不会轻易将其出手,他想到的会是一直收藏下去。”
金融危机过后,许多领域的资产价值都在下跌,如房产、股票。尽管艺术品的总体趋势也在向下走,但一些艺术品的价值反而逆势上涨。汉克认为:“这取决于你买的是什么。首先,你要知道自己买的是什么,是现代艺术品,还是当代艺术,或者是古代艺术品。其次,一定要买真品,而且要买一个你喜欢的物件。”
对于股票投资者,汉克的建议是“不要梦想着今天投资进股市,明天就有一倍的收益。你需要做适度的调查、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对你所购买股票的公司有一定了解,关注它的经营环境以及产品。如果你觉得这些都过关,再去购买这支股票。”
沪指屡创新低,“一夜回到解放前”,很多内地股民苦不堪言。汉克认为:“中国的股市还没有发展完全,需要更多的规范,但这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从长远看,我更看好A股的投资价值,我买了很多的A股股票,价值超过我手中的美股和欧股。我个人认为,现在A股已临近谷底,离抄底的时机已经不远了。”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