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路江:绘画在图像时代的意义所在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2-08-02]
记者:我想了解一下您从央美毕业到被社会关注,中间肯定有一些突破和融合的过程,您是怎样一步步实现的呢?
张路江:这个问题好,对于毕业生来说与社会逐渐接触,了解政治环境和人们的生存状态,这十分重要。因为在学校中学生是学习历史。进入社会后,把学到的东西和所处的时期、社会现状相对应。就需要毕业生不断地消化和琢磨。
记者:艺术需要与大众的交流。齐白石先生曾讲太似媚俗,不似欺世。您曾谈到了当代架上绘画“何为?”的问题,您是怎样给自己的艺术目标定位的?
张路江:刚才我聊到了艺术院校毕业生要多和社会接触,尽量摆脱学院教育和社会脱节的现状。学生走出校园后身份会发生转变,这时才真正紧密地与社会发生联系,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与创作。思考自己的艺术应该如何形成属于自己的面貌。和社会紧密连结,是艺术家竭尽努力的方向。
记者:当代很多艺术家关注城市题材,描绘城市风景,您所选择的城市题材有怎样的独特视角?
张路江:我的《城市》系列作品中的城市风景不是简单的风景,而是景观。景观包含了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或者说城市变迁过程中的两种形态,一种是农村的形态,另一种是城市形态。以我原来创作的《昌北码头》为例,这幅画不是单纯地再现码头风景,而是着重于表现风景中蕴含的社会属性和其在“八一南昌起义”这个特殊时代、特殊历史进程中的痕迹和意义。相对于风景而言,景观---有宏观俯瞰的高度和历史的深度,我在创作中关注社会属性和社会内容。
记者:西方油画已经传入中国百年,很多中国当代艺术家从传统油画语言和现代文化中探索自己的艺术道路,您在绘画创作中,是如何思考油画语言的传统与现代性的关系?
张路江:油画语言的传统与现代性关系这个问题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因为油画语言所涉及的范围有限,如空间问题、色彩问题、构图问题等。我在创作中更关心的是这套语言所表达的社会内容。我做的是借助油画这一媒介来表现中国当下或者说本土的文化特征。并从中探索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
记者:这就涉及到每个艺术家都会考虑的画什么和怎么画的关系。
张路江:对。现在看来画什么更加重要,至于怎么画,我们可以在构图、视角、色彩等方面不断探索变化,但就技巧本身来说无法超越古典油画。所以我现在最关注如何将有限的技巧与本土的思想、内容相结合。
记者:此次国子监组织的赴英国伦敦展览,使油画成为展示中国现代文化的一个窗口,您认为油画最早作为西方的画种,能在多大程度上展示中国的文化现状,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路江:这个展览比较特殊,因为它在伦敦奥运会期间展出。我认真地思考过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期间,人们会如何解读这些油画,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状态”。在奥运会上我们能够通过运动员的表现观察到人和国家积极、活跃的状态,通过这次展览,也能够体现整个中国油画领域当下的状态,同样点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在某种程度上说,本次展览也是以绘画的方式体现全球人民汇聚在伦敦,共度奥运盛事的极具活力的精神面貌。观众不一定要从专业的角度去探讨学术与理论问题,只要看得高兴这次展览就是有意思的有价值的,也达到了它举办的目的。
记者:当代艺术中很多艺术家只强调观念的表达,而逐渐放弃了绘画性,您是怎么看的?
张路江:绘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审美属性,但照相机和电脑的产生对美术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图像时代的来临,绘画性问题逐渐被弱化,人们更重视对图像的读解。我们应该通过展览等传播方式让人们意识到绘画作品具有照片等图像所无法取代的审美特点。这也是绘画存在下去的理由。
记者:公众以画得像与不像去评判绘画,是我们大众美育的问题吗?我们怎么样才能更多的使公众进入到绘画审美的语境中,让他们逐渐地读懂,让公众和艺术走得更近?
张路江:这个应该不是画家责任,而是美术馆、博物馆的责任,国子监美术馆这几年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做得非常好。另外在信息时代,人们走入美术馆就不应当再看图像和屏幕,而应真正地接触精彩的原作。让观众们意识到这些作品与电子图像的区别,引导他们鉴别画作自身的语言和价值。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