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藏家论道

收藏家徐澄川专注西洋古董20年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2-07-06
  广州的荔枝会馆正在举行“原话西洋:1850年~1950年西洋古董展”,展览试图展现欧洲工业革命期间的重大成就,音乐盒、空气钟、啤酒杯等类型众多,做工极为精致考究,吸引不少参观者。实际上,展品的主人徐澄川是一位加拿大籍华裔,专注西洋古董收藏20余年。尽管目前内地这类收藏没有全面成气候,但他预言10年内肯定会繁荣起来。

  同时徐澄川不讳言,现在潘家园95%以上是赝品,国外的假货也越来越多,建议有兴趣的人不要以为看起来旧的就是真的,“你很有可能被坑了。”

  入行 去地摊 只看不买练眼光

  徐澄川自小就喜欢收藏邮票,彼时刚解放的中国经济困难,但他有时还会把吃饭的钱省下来买邮票,年轻时就得以走出国门的他更加知道天地之宽阔,见识到的新奇玩意也不计其数,其中就包括西洋古董。

  早期靠红木家具贸易积累了一些底子,看到生意上、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多地玩起了西洋古董,徐澄川的心也开始痒起来了:这东西还挺有文化味道的。然而,才过40岁的他并不懂行,只是凭借一点机械工程的专业知识和满腔热情,就这样闯进了这道门。

  哪料到,门里的水确实有点深。但徐澄川是个固执的人,觉得自己可以摸着石头前进,遇到实在没把握的时候才会向朋友请教。他的诀窍是:多去地摊逛逛,而且一般只看不买,从而达到练眼光的目的。他为此也付出了代价:有一次买了一对要价10000元的瓶子,回去后放到网上一搜才得知自己被骗了。现在,他也感慨,“以前北京的潘家园有很多好东西,今天可能95%是假的,你有幸才能碰到那5%,国外的假货也大幅增加,得极其小心。”

  有身家的人损失会更大,某些财大气粗者总想摆上这些东西装点住地,给人造成一种气势庞大的幻象,而徐澄川有时也被他们当成行家去指点一二。曾经有人花了2000万买了一堆货,没等到走近一看,徐澄川就对主人说“你被坑了”。那时,对方面如菜色。

  淘宝 去拍卖行

  东西要体现主人独特品位

  地摊货多半上不来台面,尤其在欧洲,好东西都在拍卖行,在地摊辗转良久的徐澄川终于登堂入室,告别过去那种小打小闹的时代,他的单件物品很多都在1000美元以上。

  不过,徐澄川给自己划定了一个选择标准:东西一定要体现主人公的独特品位、做工细腻考究。而在欧洲的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下具有实用性的产品就成为首选,也只有中产阶级家庭才用得起。同时,欧洲国家人口不多,物件的产量相对更少,这符合“物以稀为贵”的原则。

  迄今为止,徐澄川也没仔细算过到底为此花了多少钱,东西又有多少件,只是已经装满了北京和江门的展厅。

  收藏经验

  在国外可以相信鉴定师

  曾被同胞的“阔气”震撼

  在国内外游走多年,徐澄川亦深切感受到了地域的不同所导致的拍卖规矩的差异。他说:“(国外的)鉴定师在古董上标注年份就证明为真,无年份便说明他没把握,风险由买家把控,当然,由于鉴定师的客观失误而让买家损失,拍卖行也会予以赔偿。”

  若有鉴定师主观作假,他也将面临法律诉讼。另外,国外很少有买家叫价后反水的情况,因为在进入拍卖行时,他们会被要求押上一张银行卡,一旦落槌就立刻划款。

  可是,这仍然避免不了哄抬价格,徐澄川对同胞的豪气干云印象深刻,经常有国人电话委托朋友举牌让价格虚高,“这样国内的同类物品也会随之水涨船高,他能卖掉10件,买下国外的一件也划得来。”

  “太不合理了。”这个情景经常会让徐澄川看得傻眼。徐澄川认为,拍卖行已经逐渐不满足于单纯的中介服务角色,商业因素牵扯不断,他们会大批买入一批货,过两三年拿出来就涨了好多,从中牟利不菲。

  未来一定会火起来

  徐澄川称,过去的5到10年内,在欧洲,尤其是英国拍卖行掀起了一股华人在海外回购中国古董文物热潮。而近两年,一些中产阶级华人也渐渐将注意力转向西洋古董。

  最让人兴奋的就是发现既具有实用性、又能体现出主人艺术品位的藏品,体现了艺术装饰时代的特点。今年4月在广州举行的某拍卖会上,4套奢华的19世纪法国贵族用甜酒具首次亮相,引起了藏家的极大关注。因之,徐澄川认为,书画、翡翠等藏品目前价值比较高,但过于混乱,而西洋古董在国内价格实惠,“有眼光的人如能进行,未来10年必定会红火,价值会上升。”

  小贴士 要用手摸遍犄角旮旯

  采访中,徐澄川说西洋古董的造假功夫越来越厉害,买家被骗的几率愈来愈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看起来旧,实际上新”的东西。他觉得要识别,首先就是要看资料,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是必要前提,其次,选东西不但要拿显微镜,更要用手摸遍犄角旮旯,“做工粗糙的只顾表面,细微处有问题,否则制造成本会不小,要是犄角旮旯都光滑,就应该不会失手了”。

  记者手记

  荔枝会馆里不一样的“空气”

  荔枝会馆隐身于建设六马路的一座民宅中,负责人吕朝晖是一个美术老师。身为地道广州仔的他,去年策划了10多场展览,通通弥漫着粤味。

  每次坐在那里,我的身心瞬间放松,在工作之外,也为呼吸一点不一样的“空气”。

  在我非常羡慕吕朝晖的时候,他却告诉我坚持有点难,租金越来越贵,经费不足,不得不另觅他处,言语中透着焦急和无奈。听到这种事,我也忍不住感慨,文化生物的生存不能再退了,那能不能保留一点空间?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