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艺术观点

佛陀的真实容颜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2-05-14
李万瑜(四川美术学院)

摘要:佛陀是一位伟大的宗教领袖,在人类历史上堪称影响巨大。但目前学术界的研究大都是将其悬空在一尊神的位置上,本文将最大限度的减少存在于佛陀身上的神话成分,为读者还原一位真实的释迦牟尼!
关键词:释迦牟尼 历史人物 可爱 小乘佛法

一、悉达多的生平

关于释迦牟尼,没有准确的、可信的史料和传记流传下来,这似乎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我认为,释迦牟尼确有其人,是一个历史人物。”季羡林先生曾经这样讲,在此我也认同这一说法。他是一位生活在两千多年以前的历史人物,是一位伟大的宗教领袖。因其丰功伟绩和卓越的贡献,其后世弟子仰慕他,便已恭敬赞美之词对他加以夸张,又编织种种传说,生平故事交织着恰如其分的神话成分,从而把释迦牟尼彻底的神格化。所以可以肯定的说,释迦牟尼的真实面貌反而被历史扭曲了。

释迦牟尼,姓乔达摩,名悉达多,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是佛教对他的尊称,其中释迦是种族的名称,牟尼是“圣人”的意思,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后人又称他为“佛陀”,或简称“佛”(小乘讲的“佛”一般用作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大乘除指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醒圆满者)。释迦牟尼的真名是“悉达多”, 意译“吉财”或“一切义成”。关于其出生年代,有不同的说法,本文引用星云大师的考证,也是佛学界的普遍共识,认为“释迦牟尼出生于公元前463年的4月8日。”①

释迦牟尼出身于王家,父亲名叫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悉达多降生后七天,其母亲逝世,他的姨母把他抚养成人,成年后,娶了妻子,在八十岁生日当天,佛陀达到了涅槃。

二、悉达多的可爱

悉达多给大众的感觉都是神圣的,庄严的,有灵性的,与我们凡人有距离感的。但殊不知,他也有平凡与普通的一面,正是这些,或许才让我们感受到佛陀是一位可敬又可爱的真实人物。那我们接下来谈谈他可爱的一面。

首先,佛教是主张禁欲的,和尚是不许结婚的,但悉达多却结婚生子。悉达多在成年后,娶了了一位名叫耶输陀罗的女子。据记载:“贤妃美容貌,窈窕淑女姿,瑰艳若天后,同处日夜欢” ②。由此可看出,悉达多的妻子容貌俊美,可谓是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他们夫妇俩也很恩爱,并且生了一个儿子,名叫罗睺罗。依据佛经记载,这是历史事实。
其次,悉达多具有性别歧视的倾向,他瞧不起妇女,认为收妇女做尼姑,会缩短佛教寿命,但因抚养他的姨母苦求他才不得已破此例。悉达多允许他姨母出家后,很有感慨的说:“若不听女人出家受具足戒,佛之正法往世千岁。今听出家,则减五百年” ③

第三,悉达多悟道成佛后,“结识了淫女庵魔罗,她很有钱,在社会上很有地位,她请佛吃饭,并送给佛一座花园” ④。悉达多在同淫女结交的过程中,体现了他与世俗人交流沟通的方法,表现出了娴熟的交际手段。

最后,悉达多创立的佛教之所以能够成功,与他结识讨好国家统治阶层也是有很大关系的。例如“国王奴隶主反对奴隶逃跑,他就禁止奴隶入教,④”这点可以说是在讨好国王,迎合统治阶层的需要了。

由此可见,悉达多也存在像我们普通大众一样的心理,也有人性的弱点,他是一个性格复杂矛盾的人,但这似乎又体现出他可爱的一面。

三、悉达多的哲学

悉达多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精神思维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印度古代思想异彩纷呈的时期,比较像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呈显出思想的百家争鸣。当时思想界有两大对抗潮流:一是婆罗门,是保守派,二是沙门,属于革新派。悉达多的思想应属于革新派。

悉达多创立了原始佛教,即被后世称之为小乘佛法。在中国,佛教基本上是以大乘佛法的形式传至中国的,所以后世人常常有一个误区,认为小乘佛法是粗陋的,其实这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笔者在此有一个观点,我认为,小乘佛法构成了整个佛法体系的基础,其后的一切讲经说法都离不开悉达多当时所创立的思想体系。大乘佛法的产生是在,“佛涅槃后,再无佛陀为各部派讲解救义,且又缺乏佛陀说法的文字记载,于是众人纷纷对教义提出各自的诠释,因此,约自纪元初期,大乘佛教的教义才逐渐产生并繁盛起来。”⑤由此可看出,大乘佛法是在小乘佛法的基础上产生的。

悉达多毕生追求的真理或目标可概括为一句话,就是达到涅槃。问题产生了,悉达多为何要追求达到涅槃?如何达到涅槃?涅槃是什么?

先探讨第一个问题,悉达多为何要追求达到涅槃?他认为世间一切皆苦,存在本身就是痛苦。所以,他讲四圣谛,所谓四圣谛即四个神圣的真理所够成。它们分别是:“苦之圣谛(或谓苦谛),苦源之圣谛(或谓集谛),灭苦之圣谛(或谓灭谛),灭苦之道之圣谛(或谓道谛)。”⑥第一个圣谛是从根本的体察苦的存在。何谓苦之圣谛?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怨憎会是苦,求不得是苦,五受蕴亦是苦。在最后一项,他完整的归结为一种理论性的观点:众生,与所有轮回的聚生之物,都具有苦的本质。第二个真理则是关于苦的起源。何谓苦源之圣谛?是对于生的渴求,对于感官之乐的渴求。由此看来,苦的根源存在于“渴望”。读完悉达多的这两条圣谛后,似乎会觉的他一些想法都有着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但是,我们不必过早的绝望,因为,佛陀紧接着又讲了解脱之道,使众人又看到了希望。

再探讨第二个问题,悉达多认为如何达到涅槃?佛陀在初转法轮(初次说法)时讲,达到涅槃的方法,即先灭苦,佛曰:“世界上,凡有美好愉悦的事物之处,欲望便得以止息”。这句话看似矛盾,实则指明了灭苦的圣谛:欲望尽除,苦就根除,众生就得以解脱。第三个真理是有关于苦的了却:何谓灭苦之圣谛?无所求,无所执,无所住,此即灭苦之圣谛。第四个真理是关于了却苦的道路,何谓灭苦之道之圣谛?此即八正道:“正见(正确的见解)、正思维(正确的思考)、正语(正确的话语)、正业(正确的行为)、正命(正确的谋生之道)、正精进(正确的努力)、正念(正确的念头)、正定(正确的禅定)。”⑦按照这一套理论体系,认真修习,就可达到涅槃了。

我们讨论最后一个问题,何为涅槃。涅槃一词,就词源上说,是熄灭之意,亦指平静与祥和,指在诸欲尽皆除灭之后,达到的永恒状态。涅槃是无始、永恒、不变、不坏的态度。悉达多相信业报,相信轮回。他毕生追求的就是跳出轮回,达到涅槃。

通过四圣谛、八正道,悉达多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和解脱之道。他所注重的是提供一种思考的方法及对生命的态度。

四,结语

鲁迅说:“释迦牟尼真是大哲,他把我们平常对于人生难以解决的问题,早给我们启示了。”悉达多29岁出家,35岁成佛后,游行传教,80岁入涅槃,长达45年。他生在人间,长在人间,悟道亦在人间。所以我们绝不可以因为崇敬他而把他悬空起来。悉达多是让人值得思索的一位传奇性人物,是伟大崇高的,但我们需要揭开佛教徒们在他表面所遮盖的层层纱幕,去看他真实的容颜。

参考资料:
①《释迦牟尼佛传》星云大师著
②(出自《佛所行赞》)
③《大正大藏经·五分律》)。
④《释迦牟尼》季羡林
⑤《自大乘到小乘》西尔
⑥《法藏部律藏》巴候
⑦《古典印度》费里尤乍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