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尺论”要了中国画家的艺术生命!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1-12-09]
文/贾廷峰
自艺术起源,其受世人青睐的程度便一直居高不下,从史前洞窟壁画中对自然神秘力量的被动敬畏,到对封建礼制的记录和美育教化,再到自宋以降的文人画情感挥洒,无不证实艺术之于人类的重要意义。
历经诸多流派更迭,涌现无数大师革新,艺术发展至今日,早已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抒情言志。无论是在艺术样式上,影像、动画、多媒体、行为、装置;还是在艺术功能上,对社会事件的关注、环境问题的担忧、黑暗现实的批判、信仰缺失的迷惘、人情淡漠的焦虑,都表现出艺术表达范围的逐渐拓展和更为重要的社会性正在日益凸显。
正是基于艺术社会功能的不断开拓和发展,更多的群体开始关注和参与其中。相关的艺术产业和投资也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股市的低迷,楼盘的不景气,使得社会上庞大的闲置资金很快注入到艺术市场之中,当下中国艺术市场的迅猛发展便在情理之中。各种数据的不断刷新和天价神话步步攀升极大地刺激了中国民众的盲从心理和投机意识,繁荣兴旺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不自觉地又陷入了拔苗助长的畸形怪圈。
从业20年来,做过几百个书画家的展览策划。有一个书画市场的怪诞现象始终令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书画的交易价格不论品质优劣,单以尺寸大小而定?但凡询价,一概多少多少每平尺,犹如菜市场卖菜一般按斤论两,毫无二致。可即便同样是白菜,菜市场还分新鲜的贵,隔夜的贱;优质的贵,普通的贱呢!难道艺术作品真的和工业时代的可乐一样达到了件件重样的高度统一?那这样的“艺术品”还能称之为艺术品吗?
每一件艺术品,都承载着艺术家某一时间段的思想和情感,艺术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也源自于它的原创和不可复制,即便是出自同一位画家之手在同一时间段里,也不可能画出两张完全同样的作品。更何况还有风格、题材、构图、笔墨,抑或是早、中、晚期的影响。“平尺论”无疑是将艺术品和商品划上了等号。
近年来,随着中国本土藏家力量的崛起和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日巨,中国传统水墨艺术的受众群体也愈加壮大,中国当代书画市场的一路走高成为必然。如何最大程度的逐利便成为了很多投机份子的终极目标。当然这里所指的投机份子也包括很多利益熏心的画家,“平尺论”成为他们牟利的不二法门。在利益的捆绑下,一系列的炒作、宣传、假拍应运而生,画家作品质量不见涨,价格倒是蹭蹭蹭一路狂飙,利用国民的盲从心理培养出一批“藏家”后,于是开始批量生产。反正当下卖画不论质量,只看尺寸大小。买的麻木,画的无聊。画家们互相攀比的是价格,谁谁的画多少钱一平尺,谁谁的画又多少多少钱一平尺,“平尺论”俨然已成为画家的牟利工具和水平高低的衡量准则。
数月前,我曾笑着打趣过一位天津的著名人物画家:“你现在能不能睡着觉?你多睡一个小时,一百万没了,再多睡一个小时,又一百万没了,换作是我,可能早就疯了!”确实,“平尺论”让画家手中的笔更像是一台疯狂运转的印钞机,画上十平尺,轿车有了;画上一百平尺,房子有了;画个成千上万尺,所有能用钱买的东西都有了,可是唯独艺术感觉没有了,和画行画的一样,人格和灵魂没有了。
从古至今,我们讨论艺术品的价值,考虑更多的是其历史背景、独特风格、美学意义、情感映射,这些因素构成了艺术品价值成长的持久生命力。而真正的收藏家也是基于审美趣味的相合从而产生购买欲,所以艺术品价值的高低绝非单单取决于画幅尺寸的大小,小作品卖出大价格的例子也从未断过,黄宾虹的山水册页八开22x29cmx8合计不到5平尺于上海恒利卖出3277万人民币,折合687万元每平尺;八大山人一张31.5x28cm的《**花图》不足一平尺于嘉德拍出1265万人民币;李可染的《丹霞枫林》70x46cm约三平尺卖出3680万……
由此可见,优秀艺术品的价值往往不囿于尺幅的限制,而取决于画面的精彩程度。
“平尺论”的定价准则越是被更多人采纳,就有更多优秀艺术家的艺术才华被葬送。这种定价准则不断地充斥于艺术市场的各个角落,造成了艺术家创作意识的被动。未及下笔,潜意识就因“平尺论”的影响而趋于功利,优先将作品与金钱挂钩,创作的美学动机和纯粹性便被消减。久而久之,艺术家的艺术感觉和创作能力将在日复一日“只求数量,不问质量”的机械式生产中丧失贻尽。
但凡有点艺术常识的人都明白,作品尺幅的大小(和其类型、材质、年代一样)只是作为判定艺术品价值的辅助参照,艺术品的核心价值仍在于画面本身。而当今的中国书画市场在有心人的操控下过分地夸大了尺幅的参照作品,使之成为了同一作者不同作品价值的最主要判断因素。所以市面上的大尺幅作品越来越多,作品质量却是越来越差。这种本末倒置的艺术价值观使得看似红火的当代中国书画市场潜伏着许多危机,尽管今年的秋拍场上依旧人山人海,叫价此起彼伏,但是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其颓势已日渐浮出水面,由泡沫垒砌的海市蜃楼不过是昙花一现。
当然,尺幅大并非不可取,关键是要依据创作需要而选择适合的尺幅。古往今来,大山水大气象的巨幅经典画作绝不在少数,在表达重大历史题材方面,我们的时代也确实需要有一些鸿篇巨制。但是当今的艺术创作已狂热陷入这种误区,一味求大,以求“震撼”效应。试想画个小孩放个风筝,中间拉根十米长的线,尺寸确实大了,可是这样的“大”,又何来艺术感觉,何来审美愉悦?惟“平尺论”暴露出市场经济体制下,全民急功近利的扭曲社会心理。
虚假的艺术经不住历史的检验,如何在短暂的一生中不断精进个人的艺术水准才是作为一名优秀艺术家的职业操守。哈孜·艾买提(原新疆美协主席),这是我接触过的几百位书画家中惟一一位不以平尺卖画的艺术家,他曾这样对藏家说:“我不是卖布的,也不是卖盐的,我的画不论平尺,同样尺寸的两张画,我这张就是卖的贵,你爱买不买!”这番话至今令我记忆犹新,深有感触。要知道在当今书画界,敢这样说话的艺术家该需要多大的勇气!2010年,我为衲子老先生举办了一届名为“笔沉墨静”的水墨展,当时国内诸多一线艺术家慕名前来,作品销售一空,其中很多精品力作也并非以平尺论价。
浮云随着时间渐已散去,艺术品自会闪耀出自身的光芒。艺术市场的自律必将逐渐滤清那些虚假表象,大众被操控的审美趣味也会在这一过程中得以不断修正,最后沉淀下来的,依旧是那颗对艺术的崇敬之心。
赋予艺术以尊重,艺术必将还你以尊严。
“平尺论”要了中国画家的艺术生命!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