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艺术观点

重要的不是“当代”——泛谈中国雕塑的发展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1-11-10
  身为年轻人,对上一辈的艺术家和改革开放后的重要的展览了解的不是很深入。无幸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体验中国当代雕塑发展的过程及具体境况,无法透彻的梳理整体的脉络,只有泛泛做些侃谈。

在几位评论家的文中我了解到中国当代雕塑启蒙阶段也要追溯到星星美展和现代艺术大展,在我看来西方现代艺术进来之后,最初影响到创作的首先是思想性层面,打开了西方百年压缩后的艺术思潮之后,才从语言,观念,材料,技术,空间,现成品等各方面呈放射性的给中国雕塑艺术家极大启发,传统已经很难再坚守以写实技术为核心以政治性宣传为题材的创作,包括社会转型时期对艺术的历史性的转变要求也是迫在眉睫。

这一时期,艺术家个性意识逐步建立,由于抽象艺术之风的盛行,部分艺术家风格的建立还趋于模仿西方,因急于与传统意识决裂,所做作品大多能找到相对应的国外艺术家作品影子。同时,这一问题也是在中国艺术界打开国际视野进入全球化时代不可避免的一步,这一步也为后来的中国当代雕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一些作品也成为重要的文献性作品。

随着这种爆炸性的艺术资讯铺开之后,艺术家渐渐对自己模仿式的思路和作品有了冷却后的分析,慢慢在寻找适合自己,同时能为自身经验所体悟的方法,有选择性的汲取营养,在各种展览活动中交流,在极具试验性的创作中一往直前的探索中国当代雕塑的发展路径。而这种路径是多重的:艺术家们集体做各种展览活动,把作品展示给公众;评论家在积极通过学术文本的写作及讨论,引导并试图建构中国雕塑国际化的学术体系;雕塑教育方面的多角度、多媒介的拓宽等等。

我非常同意易英先生的观点:雕塑与装置的结合是中国当代雕塑的一个重要发展。但是我认为,作为输入型的装置艺术首先是从观念上进入了艺术家的创作思维,与雕塑的结合应是不自觉的被动创作之后的客观描述;而后才有了雕塑、装置一体的创作概念。后来的雕塑创作,等于物化了艺术家的想象,把真实、具体的多元材料广泛的应用起来,从而模糊了二者之间的关系,突破了传统雕塑的固有概念。

步入新世纪之后的中国雕塑,褪去了现代主义经验轮回后的表层,又返回至历史传统艺术的文脉中,寻找全球化背景的语境下,中国雕塑语言表达的新内容。形式不在局限于西方或是东方,创作手法也不在是各个媒材之间的转换,而是一种返璞归真后的主动性选择,这种选择不在称为什么“主义”,“后现代”或是“现当代”已经不在重要,重要的是艺术家自己的内心对创作的诚挚需要。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