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艺术在911事件面前显得无力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1-09-09]
徐冰站在他的作品前,地板上显示出“As there is nothing from the first,Where Does the Dust Itself Collect?”(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专访9·11事件目击者、装置艺术“何处惹尘埃?”的作者徐冰
2001年9月11日,徐冰隔着曼哈顿的河目睹了飞机撞入大楼;2008年回国以前,徐冰在纽约亲历了9·11事件在当地艺术界产生的影响;而今,9·11十周年的时候,他的作品“何处惹尘埃?”(Where Does The Dust Itself Collect?)将在美国纽约曼哈顿下城文化协会进行展出。这件作品中,徐冰将9·11事件中收集到的灰尘吹到展厅,经过24小时尘埃落定,在展厅地面上显示出两行中国七世纪禅师六祖慧能的诗:“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宁静、肃穆以及灰尘给人的刺痛感和脆弱感形成了这件作品张力的两端。该作品2004年首展于威尔士,这是它首次在美国境内展出。
谈及9·11事件之后的影响,他感觉美国人在面对9·11的时候有一种无奈和失语的状态,艺术也表现了这种失语,因为艺术本身在这样一种事件面前显得无力。
艺术的无奈和失语
东方早报:纽约艺术界当时对9·11事件的第一反应是怎样的?
徐冰:在9·11一周年的时候,在纽约做过一个展览,展出艺术家对9·11直接反应的一些作品。这个展览在我看来在艺术上并不是那么精致和成熟。
其实,面对这么大的一个历史事件,艺术家用艺术其实是很难面对的。艺术语言或者艺术本身在这样一种事件面前显得无力。所以我不是特别有兴趣在事件中使用太强的符号,表现重大事件、重大论题的东西。包括生啊死啊这些作品,其实是很难做的,因为事件的符号化给你一种很强的不能转移的方向。所以艺术必须有强过哪怕五十分之一的东西,这其实都是很难的。
另一个原因,我感觉是美国人、纽约人并不那么愿意谈论9·11,也可能他们在外国人面前并不愿意谈论9·11。我感觉在9·11之后美国人其实是无奈和失语的,艺术的反应其实也表现了这种无奈和失语。
其实纽约艺术圈对于这个事件直接的反应,我是说作品,并不多。因为艺术,很难处理这么大的一个事件。但也有几件作品是比较强的。
东方早报:能谈谈给您印象深刻的作品吗?
徐冰:比如有一个是灯光作品。他这个作品是在9·11原来双塔的位置上用探照灯打出两根光柱直射向天空,顶端是没有边界的。一到每年纪念日的时候,灯光就会打开。一到晚上,有很多海鸥,好像在寻找什么东西。这件作品是我看到的关于9·11最好的作品之一,它非常感动人。这几年可能没有了,因为全部都在开工建设。
双子楼毁于自身的能量
东方早报:所以实际上美国艺术家更倾向于回避这一议题。因此反映在作品上,对艺术的影响是比较小的。
徐冰:这些影响并不是体现在作品的风格变化和每一件作品本身的变化上。这实际上反映了整个美国国家的精神状态和情绪受到极大的挫伤。这些情绪最终反映在作品上,即使它们不是谈论9·11本身的作品。不只是艺术,包括文学、思维等方面,其实都是受到影响的。
东方早报:包括9·11之后美国在政治方面一些动作,也是受到挫败之后回击。
徐冰:包括针对基地组织的报复,以及对于伊拉克的打击。但是有人说,“基地”组织,伊拉克,炸过了跟没炸过一样,因为那里本来就是一堆黄土。这是不同价值观、世界观的两个部分,所以我的这件尘埃并不是在谈论9·11事件本身,其实是在谈论精神和物质,精神空间和物质空间之间的关系。什么东西更长久,什么东西更强有力,其实是在谈论这样的东西。
在我看,这两座大楼是因为自身聚集了太多不正常的能量,被自身能量所摧毁。从物理学上来看,这两座大楼会在顷刻之间崩塌,也是因为被自身能量所摧毁。起因往往是由于政治关系的失衡,但本源却是对自然形态的违背,最后倾倒了这两座不可一世的建筑物,化为尘埃。在宗教上面有类似的看法,比如佛教和基督教都认为万物是来于尘归于土的。尘埃是一种最基本、最恒定的物质状态,不能再改变什么了。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