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名作赏析

古代剔红艺术:雕纹之中现华美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1-07-05



  数年前,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个产自明朝永乐时期的云龙纹剔红盒子以1193.8万港元成交,这一得标价让许多普通收藏爱好者费解不已。实际上,剔红一直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收藏价值不容小觑。

  中国是漆的发明国,使用漆的历史至少有7000多年。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又赋予了漆艺术有了独特的民族形式——剔红。这一工艺萌芽于隋唐,成熟于宋,鼎盛于元明,清代乾隆以后又有一定发展。剔红工艺复杂,同时还浸透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历史上有不小数量的剔红散落在世界各地,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所珍视。

  器物雕刻的艺术

  剔红又名“雕红漆”或“红雕漆”,即是在器物的胎型上涂上几十层朱色大漆,待干后再雕刻出浮雕的纹样。根据漆色的不同,有剔红、剔黄、剔绿、剔黑、剔彩、剔犀之分,其中以剔红器最多见。此技法萌芽于隋唐,成熟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清两代。剔红是非常民族化的一种精美工艺品,运用精湛的雕刻技艺赋予了漆器华丽的气质,工艺繁复,技艺要求高,制作周期长,所以古董级的剔红存世量很小,每一件都值得珍藏。

  剔红工艺主要分三个大部分,制胎,髹漆,雕刻。胎有金属非金属之分,髹漆就是刷漆,共要几十道、上百道,甚至有达到两三百道的。一道刷好了,要等半干才能刷第二道。为防龟裂,漆不能烘干,不能晒干,一定要在室内阴干,每天一般只能刷一道,最多两道。工艺的特殊性决定了剔红的漫长制作周期,少则数月,多则经年。

  中国人尚红,此类作品大部分是红的,小部分才是绿的、黄的、黑的或其他颜色的。对于这些可相对的称剔绿、剔黄、剔黑、剔犀也可笼统地称作剔红。剔犀一般为一道黑,一道红,有特殊的艺术效果,有点像犀角的纹路。富有想像力的古人将剔犀两字冠与了这种艺术品。

  永乐年间创高峰

  对于剔红的收藏鉴定,我们可以通过剔红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来进行区别鉴定。精美的古董级剔红存世量不大,鉴定并非十分困难。

  剔红在宋代,胎多为黄金或者白银,在战乱期间拥有者往往会为了减小体积,剥去雕漆层,只留金和银。现如今宋代的雕漆在国内难觅踪影,在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到是显露过踪迹,这些留存在日本的珍贵雕漆也正是当时两国互通贸易的见证。

  到了元代,剔红工艺日趋完美,元代剔红大家张成增加了髹漆的层数,并在打磨工艺上下足苦功。这一时期的作品比较厚实,只见线条不见刀痕,显得十分浑厚。

  明代早期,尤其是永乐年间,工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但风格与元代时期仍旧一脉相承。明中晚期,这种工艺有所衰落。清朝乾隆太平盛世,百业兴旺,宫廷里的造办处又开始十分重视剔红的制作。这时的剔红作品就不太注意打磨了,通体都可见到工匠制作时留下的刀痕,有着一种精巧的美感。

  清代乾隆以后开始有了铜胎剔红。有些高档的剔红作品,铜胎上还鎏金。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清代的剔红也不多了,同样弥足珍贵,值得收藏。

  (艺术品鉴定师 顾乐渠)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